在中小學任教,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進入新時期以來,教育理論的發展也很快。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不斷問世,世界各國先進的教育理論不斷引進。“向教育科學要質量”已成為一些中小學教師的明確目標。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一批中小學教師成了名副其實的專家。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應當朝著這一目標努力。
(4)較強的專業能力
教師要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遵循客觀規律,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把知識內化到學生的頭腦中去,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具備多種能力。這些能力稱之為教師的專業能力,這種專業能力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有:
①較強的德育能力
德育能力是教師的重要專業能力,每一位教師都要育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學活動是重要的德育渠道,德育能力強的教師,善於把智育、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教師善於把體育、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完成各個學科、各個階段的素質教育任務。
德育能力的前提是教師的德育意識,即對德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對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的把握。
②鑽研教材、組織教材撰寫教案的能力
這就是備課能力。備課能力直接影響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備課能力強的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統攝教材的整體和局部,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訓練結構,能夠在每一節課的教案中,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內容確定得非常清晰。同時,還盡可能多地收集、整理、研究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增加備課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備課的質量。並且善於選擇最佳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教學目的。
③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不了解學生的情況,不把握學生的特點,是難以提高教育教學實效的。要求備課教師不僅了解和研究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還應了解、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品德狀況,青春期特點。對任課班級的整體情況和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都應把握。惟其如此,才能使教學過程符合實際。
了解、研究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既把學生看成施教對象,又把學生作為自己的朋友。了解、研究學生的方法很多,關鍵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與學生接觸、交流、溝通。
④組織強的教學活動的能力
教學活動是教學過程的最重要環節。教案中所確定的目的、內容、方法、效果都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落實。組織教學活動能力強的教師善於根據學生的實際,把過程安排得緊湊而有序;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善於講練結合,精講多練,使學生既動腦又動手,落實“雙基”;善於在關照大多數學生的同時,給後進生以適度的照顧,使後進生不被冷落;善於捕捉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善於處理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偶發事件,等等,最終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⑤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麵表達能力。決定語言表達能力強弱的主要因素是:A.信息儲備量。表現為知識量和詞彙量,它影響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準確性。B.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水平。教師的語言既需要形象性,又需要邏輯性,是二者完美的結合。C.語言表達技巧。講話有講話的技巧,寫文章有寫文章的技巧,恰當地運用表達技巧,能夠吸引人。教師要通過學習和訓練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⑥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過程,各學科的教學又不盡相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必須鍥而不舍地深入研究和探索。這就需要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能力包括發現問題、確定選題的能力;設計研究方案、方法,安排研究程序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教學實驗的能力;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的能力;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
⑦使用現代教育工具手段的能力。
科技發展給教育創造了許多新的教育工具,如電腦、多媒體、遠程教育、網絡化教育等,中小學教師要跟上時代步伐,及時了解、學習、運用這些現代教育工具、手段。一方麵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麵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檔次,提高水平,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
(5)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教育、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前述幾項基本要求中,已經包含了智力的基本內容和非智力的一些內容。這裏再列舉教師心理素質的幾方麵重要表現:工作與生活態度積極,具有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高尚的情感,對學生愛心永駐,情緒樂觀、穩定;意誌堅強,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社會適應能力強;善於自我調控;善於交往,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身體素質。
以上五點是對中小學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我們在論述中小學班主任素質時先說明這些要求,是因以往有些論者在研究和論述班主任時,有“非教學化”傾向,把德育與智育割裂開來,那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
2.對班主任的素質要求
能夠任課的教師,不一定能當好班主任,因為當班主任還要有一些特殊的素質要求,表現在理論素養和基本能力兩大方麵。
(1)班主任的理論素養
班主任不僅要掌握一般的教育理論,還必須具有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素養。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論述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的專著是前蘇聯恩·伊·包德列夫主編的《班主任》一書,50年代初出版,到現在已經近50年了。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獲得了長足發展。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發展尤其迅速,有關班主任工作理論性的文章與日俱增。10年前,有研究者提出,鑒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工作理論將走“學科化”的道路。果然,近十年裏,先後出版了十餘種關於“班主任工作學”的專著。可以說,班主任工作理論的學科化已是大勢所趨。不少高等師範院校(包括教育學院)已把“班主任工作學”定為必修課或選修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班主任工作學”將發展成為一個體係,既從不同相關學科角度研究班主任工作,進行理論探索。可以預期,若幹年之後,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中,定會有“班主任工作學”這個分支學科,並且占重要地位。
班主任工作理論的發展,還反映在班主任工作的工具書的出現,這是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和重要方式。以上闡述,不是為了給班主任羅列書目,而是為了給班主任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提供一個思路。首先,應該認識到,班主任工作是有相對獨立的理論和理論體係的,而且發展很快,如果不重視這方麵的理論學習,是很難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其次,每一位班主任都應在實際工作中學理論、用理論、發展理論。現在,人們有了共識:一位優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教育專家。做專家型的班主任應是廣大班主任的努力目標。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評選出的優秀班主任中,已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工作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總結,而且有不少優秀班主任參加到班主任工作理論的研究中來,直接為發展班主任工作理論貢獻力量。
當然,班主任工作理論是專業性的應用理論,除此而外,班主任還應該學習些相關的學科理論以完善自己的理論素養。諸如“三論”(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科學理論,思維科學(特別是思維發展心理學)理論,社會心理學理論,德育學與德育心理學理論,集體心理學理論,管理學與管理心理學理論,人才學理論等。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要作一個新時期高素質的班主任,必須不斷提高理論素養。
(2)班主任的基本能力
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校領導者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這裏的“組織”、“教育”、“指導”、“助手”,意味著班主任每天、每周、每學期都必須做大量的實際工作,這實際工作能不能做好,就看能力如何了。班主任的能力是在班主任工作理論及相關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工作實踐逐步形成的。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有:
①深入了解、研究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