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從不同角度列舉一些教育技巧事例,供探討: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是選取恰當措施的先決條件,是教育前提,教師越是全麵地、深入地了解學生,越能發現對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有效措施,越能在自己工作中減少失誤。因此,了解和理解學生是教育技巧的重要一環。
二、從集體入手
班主任剛接一個班,該怎樣對待幾十位學生呢?應著眼於什麼呢?對個別生或後進生該怎麼辦呢?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從培養集體入手。如果教師把整個注意力放在幾個個別生身上,像警察對待小偷那樣,天天盯著他們,或天天陷入處理偶發事件當中,這樣的工作效率是事倍功半的,並且也難以把幾個後進生轉化過來。隻有把他們不守紀律的環境改變一下,把學生集體組織起來,使大家產生集體觀念,使集體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用集體的公正輿論去抑製後進生的不良行為,使他們失去了表現自己、暴露缺點的時機和場合,才能逐漸改掉他們的惡習,逐步養成守紀律的習慣。即使處理偶發事件也應從集體入手。如某工讀學校的一位新生偷了老鄉的玉米燒著吃,老師發現後,並未急於處理。而先向班裏的老生詢問:“新生偷玉米,你們誰在場呀?”在場的老生舉手了。老師又問:“你們為什麼不製止他呢?”有的老生回答說:“我們管了,告訴他偷玉米違反紀律,說他,他不聽,我們就不管了,反正他把玉米燒熟了,我們也可以吃,不能算我們犯錯誤。”老師發現了問題的症結:見到犯錯誤的同學不積極製止,是想從中沾點便宜。如果老師隻用“殺一儆百”的方法,單純處理新生來維護紀律,顯然是不夠的。必須通過此事教育集體,來增強集體的責任感。於是老師進一步問大家:“對這件事情,是新生責任大呢?還是老生責任大呢?”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爭論……這就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通過討論“新生偷玉米”這件事來激發和強化大家的集體責任感,增強集體的約束力,培養了孩子們應有的集體責任感。
三、防患於未然
有的教育工作者常常是在學生犯了錯誤後,才進行教育,似乎“隻有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後,老師的教育才開始發生作用”。有的班主任天天把精力用在處理班上發生的瑣事上,調解不完的“民事”糾紛:學生打架、罵街、頂撞老師、考試作弊等,弄得老師精疲力盡,應接不暇。而有經驗的老師卻不然,總是事事走在事件發生的前邊,把精力和時間花在關鍵處——預防上。他們常常提早到班上,用幾分鍾的時間向學生作簡短的道德談話,使孩子們辨明是非與方向,並提出簡明果斷的要求。他們深知本班學生在哪門課上、哪個時間裏、哪些場合,容易出現問題,盡早采取預防措施。這就減少了亂班、亂課和事故的發生。例如,有個學生在做操時彎不下腰去,班主任老師發現後問他怎麼回事,他說:“腰疼。”第二天做操他仍彎不下腰,老師便說:“你腰疼,我們會針灸,給你紮紮。”該生不得已才說了實話:“外邊有人堵我們,想打我們,為了防備他們,腰裏別了把匕首,我們不敢彎腰。”就這樣把打架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個事例告誡我們,教師機敏的觀察力是做到“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因素。
另外,還需從“防微杜漸”做起。教育工作也應該汲取“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教訓。教育工作是無巨細之分的。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地“預防”比消極地“堵漏”更有成效。
四、冷處理
教師處理學生問題切忌“感情用事”,常常需要“冷處理”。遇到棘手的問題,不要動肝火,避免火上澆油。教師在衝動的情況下,最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學生不會心悅誠服,反使自尊心受到不應有的損害,甚至造成師生對立。但“熱處理”並非絕對不可用。像對學生思想、學習上的初醒和微弱的“閃光點”,教師抓住轉機誘導、加熱、催化,“趨熱打鐵”。又如用“爆炸法”(就是在道理上和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引起思想感情上的震動)驟然製止學生某種惡性行為時用之。但這種“熱處理”的方式不可多用和濫用。教育者的教育措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不能在情況不明時,武斷而輕率的感情用事;教師應當善於預見對某個學生采用這種或那種方法的後果。
五、變不利為有利
在我們教育工作中,教師常常碰到一些十分棘手、尷尬或有損師道師尊的事情,往往引起教師的惱怒。在盛怒之下,有的同誌就“罷教”了,課不上了,或把教育對象轟出教室和學校,關閉了教育的大門。這樣往往給工作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六、其他
教師還要善於掌握和應用聲調、目光、動作、表情和語言上的教育技巧。因為教師天天接觸學生,和學生談話、講課。如果你發出的聲調不適度,會造成削弱教育效果或者引起反作用的後果。如果你講話聲音太大,那麼就給學生造成竊竊私語的可乘之機;如果你隻用一個聲調去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產生抑製或引起學生聽講注意力的轉移;如果教師經常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地批評學生,完全忘記學生的自尊心,會引起厭惡和反感,甚至產生對立情緒。
照許多人的理解,老師的為人師表應該和“威嚴”劃上等號,而這“威嚴”又常常表現為一種讓學生覺得高不可攀,難以接近的“神聖”。具體而言,就是在學生麵前總是標準的公文式語言、嚴肅而緊張的表情,端莊卻古板的舉止,其結果是:學生見了老師如同耗子見了貓,連氣也不敢多喘一口的。時間長了,無形中就加深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
記得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依爾·斯維特洛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直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應該說,這是很有道理的。幽默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它可以使人們的交際變得更順利、更自然,老師與學生的交往自然也包含在內。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幽默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使你在遇到猝發事件時,能保持心理上的穩定,從而確保你能冷靜地、合情合理地對自己麵臨的狀況或事件做出正確和恰當的處理,這是教師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當一場衝突正在醞釀或處於萌芽時,恰到好處地說幾句幽默風趣的話能緩和緊張的氣氛,使劍拔弩張的情緒平穩下來。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老師在學生的眼裏變得通情達理,可親可近起來。
幽默在對學生的批評教育中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不少老師總是習慣性地用斥責或懲罰的辦法來對待犯了錯誤的孩子,板起臉孔訓人。坦率地說,這是不高明的或者說是很蠢的做法,其結果隻能是讓學生更加疏遠老師。高明的老師更多地是對學生進行善意的“嘲諷”,使他們在看出自己謬誤的同時破涕一笑,而不是讓學生老是擔心受處罰。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男生,往往喜歡炫耀自己的大膽,特別是在同學們麵前,他們有時會故意破壞規定或以異常行為來激怒教師。在教育這樣的孩子時,如果一味采取“硬碰硬”的訓斥方式,有時隻會使他們變得更強橫,甚至蠻不講理。因為他會錯誤地認為,這是對他膽量的“考驗”,並且也正是他表現自己“什麼都不怕”的大好時機。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於幽默,即以影射、諷喻、雙關的方式,輕鬆的口吻,指出他們行為的乖張和不通情理之處,在善意的嘻笑聲中讓他發覺,他的這種“英雄行為”隻是使他處於一種可笑的境地。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僵局,而且可以使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進而使學生與老師的隔閡逐步化解,為師生雙向交流打開通道。譬如大部分老師都碰到過學生上課“起立”時沒站起來或站不好的情況,假若老師對這種事情進行嚴肅的批評,非但耽誤了時間,也將影響下麵的授課情緒和課堂氣氛。如果老師能在這種時候言簡意賅地“幽”學生一“默”,如對沒站起來的學生說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對站得不好的學生說一句“我們班除了四十三分之一的同學外,都初步具備了軍人的風度”什麼的,讓學生在笑聲中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受到教育,這無疑是極其聰明而又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