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就業與創業(4)(1 / 3)

很多人都渴望創業,但苦於沒有資金。想要創業,就必須考慮如何能低成本創業,那如何進行低成本的創業呢?首先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要有吃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要勤奮,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要有良好的規劃和人生設計。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要善於借勢。

8.3.3創業類型

下麵結合案例介紹幾種典型的創業類型。

1.從新科技的產生中發現創業機會

在互聯網剛剛引進的時候,很多網絡上的服務都還很不健全。這個時候的一些創業者大多數具備良好的知識背景和技術背景。他們能最先接觸到社會上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一部分人用自己敏銳的視覺捕捉到了社會最前沿的信息,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案例“騰訊小企鵝”的創造者——馬化騰

馬化騰,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當年的他,流落在一些中小公司打工,最多隻能算作深圳的邊緣人,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化騰接觸了ICQ,一個以色列人開發的即時聊天工具,馬化騰覺得ICQ這個東西很好,好到什麼程度呢?

馬化騰認為,好到可以做PC機之間的傳呼機,要知道那個時候,別說手機,那是大富豪的標誌,要是你能有個BB機,嘿嘿,可也是挺闊的,要泡女朋友肯定沒問題。馬化騰覺得ICQ能夠在電腦上提供即時信息功能,可是就是有一個很大的缺點,ICQ版本沒有中文的,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馬化騰就想搞一個中文的ICQ,馬上叫上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公司,仿照ICQ 搞一個中國的ICQ 。

馬化騰在模仿間不經意打造了一個龐大的QQ帝國,改變了中國人溝通的方式,手機,電話,還有QQ成了大部分中國人必備的工具,甚至,有許多小弟弟小妹妹們可以不用手機,不用E-mall,可是萬萬不能沒有QQ,因為上麵有好多好多談得來的人,有好多好多好玩的遊戲。

互聯網在中國的起步比較晚,中國互聯網服務的發展也比較晚一些。一些創業者,如馬化騰,他們開始利用互聯網創業的時間基本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的互聯網服務發展都還不是特別完善的時候,他們做了中國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創業一定要有創新意識,從新科技和新知識的產生中尋找機會。

2.個人工作室

案例丟掉“鐵飯碗”建個人工作室

1999年,18歲的劉頌鬆遞上了辭職報告,放棄了家鄉益陽一所中學美術教師的工作,前往湖南師範大學繼續深造,學習裝潢。

3年後,學業有成的她獨自一人前往武漢打拚,在一家私立學校任教。備課、上課、下課、批作業,成了她每一天的生活內容。

“我不能這樣平淡地過一輩子,我應該選擇一個無法預見的職業。”帶著這樣的想法,劉頌鬆再次放棄了穩定的職業,一心想嚐試新東西的她進了一家貿易公司,開始做推銷員。在那裏,她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和合作夥伴周良全。

在共同的生活理念的支持下,劉頌鬆和男友走上了創業之路。他們剛到長沙時,身上隻有3000多元錢,開公司、到茶館做茶藝小姐、做保險代理人,在嚐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後,積蓄也所剩無幾。

周良全是重慶人,雖然不會做飯,但對麻辣燙多少有些了解。他倆便用很少的本金,在河西的高校區擺起了一個麻辣燙攤子。因為沒有幹粗活的衣服,劉頌鬆就穿著職業套裝、周良全穿著西裝打著領帶賣起了麻辣燙。如今,一想起這段經曆,他倆還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一個發現改變了劉頌鬆的一生。在河西賣麻辣燙時,劉頌鬆發現河西的畫室特別多,有著較好美術基礎的她,便萌生了從這方麵開始創業的念頭。正當她積極籌備一個繪畫用紙專賣店時,一位朋友指點她說,為什麼不開一個個人工作室呢?那樣不僅能賣紙,更重要的是能“賣技術”。一語點破夢中人,劉頌鬆意識到,這才是屬於她自己的特色創業。

從紙張的購買到產品的創意,劉頌鬆和男友費盡了心思。最後,他們決定,個人工作室以當前市場上最為流行的紙藝為首推項目,並根據紙藝的不同技法與應用範圍,他們推出了50多個紙工藝種類。這樣,他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事業,找到了自己的“紙飯碗”。個人工作室一下子就紅火起來。去年×××誕辰111周年時,劉頌鬆就承擔了×××紀念場地上所有映山紅的製作任務。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就業方式。當網絡普及以前,做一個自由職業者自己在家裏工作似乎是一件烏托邦的事件,但隨著網絡成為一種普及工具,在家工作,為自己工作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生活狀態就成為很多創業者的選擇。個人工作室就是隨著soho族的產生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