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保持健康(4)(2 / 2)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隻是“幸福的假象”。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

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嚐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1)什麼帶給我意義?(2)什麼帶給我快樂?(3)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裏,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幹60個小時。早上,他掙紮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占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裏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

“難道說,現實世界裏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他說。

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裏,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麵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三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