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麵情緒當做支出,把正麵情緒當做收入。當正麵情緒多於負麵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麵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三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曆。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隻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隻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裏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裏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製飲食。開賽前一個月,隻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隻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刹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