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保持健康(2)(2 / 3)

(2)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3)良好的適應能力。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裏,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變化,都將能夠適應。

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麵都有表現,隻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製自己正確對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

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④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觸。

⑤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⑥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⑨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⑩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7.3.5正視壓力

1.壓力的含義

在當代的科學文獻中,壓力這個概念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含義。

第一種,壓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緊張的事件或環境刺激。

第二種,壓力指的是一種身心反應。這種反應包括兩個成分,一是心理成分,也就是所謂的“覺得緊張”;另一個是生理成分,包括心跳加速、口幹舌燥、胃部緊縮、手心出汗等身體反應。這些身心反應合起來稱為壓力狀態。

第三種,壓力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引起壓力的刺激、壓力狀態以及情境。(所謂情境是指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關係。)

2.壓力產生的原因——壓力源

心理壓力的產生原因是複雜的,我們將這些具有威脅性或傷害性並因此帶來壓力感受的事件或環境稱為壓力源。心理學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壓力的各種生活事件進行分析,提出了四種類型的壓力源:

(1)軀體性壓力源:軀體性壓力源是指通過對人的軀體直接發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緊張狀態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刺激物。

(2)心理性壓力源:心理性壓力源是指來自人們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

(3)社會性壓力源:社會性壓力源主要指造成個人生活方式上的變化,並要求人們對其做出調整和適應的情境與事件,包括個人生活、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4)文化性壓力源:文化性壓力源最常見的是文化性遷移,即從一種語言、文化環境進入到另一種語言、文化環境中,使人麵臨全新的生活環境、陌生的風俗習慣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產生壓力。若不改變原習慣,適應新的變化,常常會出現不良的心理反應,甚至積鬱成疾。

3.內外壓力的來源

(1)外部壓力

自然環境:洪澇、幹旱、地震、火災;

社會環境:戰爭、通脹、失業、能源危機;

工作環境:任務改變、工作環境、組織與人事問題。

(2)內部壓力

內部壓力包括信念、經曆、個體心理傾向性、情緒狀態、期望值。

4.壓力的應對策略及處理方法

一般而言,應對壓力的策略有兩類:處理困擾與減輕不適感。處理困擾指直接改變壓力來源;減輕不適感不直接解決問題,而是調節自己,消解不良反應。

無論是直接麵對壓力來源還是調節自我都有許多方法可以采用,但這些方法有的效果是暫時的,有的效果是長遠的;有的方法有助於成長,也有的方法會造成其他不良影響。

(1)應對壓力的心理調節

從生活態度開始:雨果有句名言,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卡內基也說過:人生是我們的思想所造成的。有研究說,當人們以樂觀的心態處理問題時,得到滿意結果的比率高於悲觀心態的20%。可見,在麵對可能對我們造成壓力的事件時,與其焦躁不安,不如樂觀以對。

(2)應對壓力的運動調節

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夠加速血液循環,還可以通過汗液排出體內的毒素,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心煩氣躁時,深呼吸幾口,或做做擴胸運動,可以使血液循環恢複正常,心情平和;泡熱水澡不僅能夠舒緩疲勞,放鬆肌肉,還能促進睡眠,也是減壓的好方法;讓自己去健身房出出汗,到沒人的地方大聲呐喊,或者經常唱唱歌,都能有效地宣泄情緒,放鬆壓力。如果你沒有時間去健身房,上下班時不坐電梯走樓梯也是有效的。隻要你想,運動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