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新的征程(下)(2 / 2)

秦良玉因為丈夫是被地方官員冤殺,所以對欺壓當地人的漢官有著莫名的憤恨,但她也知道朝廷不可能把地方官員都換成當地人,連土司都要斬除其與地方上的聯係,全由地方上出人自己自治那還不亂了套?現在見楊漣說了個施政監政兩個官員的說法,覺得很有道理也不禁連連點頭,心道這就相當於兩人合夥做生意因為互相間信任不夠於是各出一個人當掌櫃。

秦良玉想了想問:“楊大人開始說監政官由朝廷派駐,這是朝廷行使權力的方式沒人能說什麼,不過楊大人又說到施政官由當地人推舉,請問該如何個推舉法?”

楊漣搖了搖頭說:“以前是讓百姓直接推舉信任的人來充任,但是試驗了一段時間發現有問題於是就停了,還是由上級指派。其原因就是百姓直接推舉出來的人慢慢變成了大勢力和大家族的代表,而且這樣的人往往還跟朝廷對著幹,影響政令的執行造成惡劣的影響。我有一個想法已經很久了,就是不選人而是選主意,先由有經驗有見識的人出個上中下三策,由百姓選定哪一策最適合,這時候誰來辦都差不多就可以。”

秦良玉問:“選主意確實比選人要好一些,因為人會變誰也猜不透他下一步要做什麼,而主意是明明白白擺在那裏的誰都知道,做得不對大家可以指出來。那麼這個出主意的人又該是誰呢?怎麼保證他們的主意就是好的?”

楊漣說:“應該是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來出這些主意,這些人應該是有一定的經驗和見識,他們也不是憑自己的喜好亂出主意,而是隨時詢問調查當地各行各業的人,找出最能給大家帶來好處的辦法。這些人都存在於輔政機構中,我這一陣就是在各地巡察輔政機構的實際情況,準備時機到了就找個地方試點,如果貴州有意願就在貴州試點試一下,但是你們先要把安位的事處理好了。”

大家聽了楊漣的話都連連點頭,朱燮元這時候說:“怎麼設立官員楊大人已經說了,看大家的樣子都比較讚同,那麼開始秦總兵提的該怎麼對付安位和其他土司的事大家再議一議,劉大人是欽差就由你先來說如何?”

劉僑想了想說:“本來我不想說,不過既然朱大人要我說兩句我就說一下真心話,說得不對大家不要怪我。去年上半年我曾經跟福王來過貴州,當時跟趙率教和張靜安兩位總兵談過的一席話讓我記憶猶新。據說皇上對貴州平叛的要求是慢慢來不著急,平叛為輔訓練軍隊為主,同時還有個比較有趣的說法就是盡量少殺人。我本來對這要求不理解但前兩天聽了你們的戰果後理解了,據說你們殺了上萬人,那些死了親人的人會不會非常仇視官軍呢?”

朱燮元聽了劉僑的話老臉差一點兒就紅了,皇帝的意思他也知道一些,但是想到近十年的辛苦要被別人搶走功勞他就有些不舒服,於是暗示部下盡快平定。現在想起來不但沒有得到部下的感激還惹了一身埋怨,同時還沒有跟皇帝想到一處確實有些不妥。皇帝要調整所有土司自己卻要恢複原狀,皇帝說要慢慢來少殺人自己卻一殺就是一萬多,相當於皇帝要燉一鍋湯想慢慢熬,結果自己卻搞成了炒菜沒有湯的香味。

朱燮元說道:“劉大人說得對是我們太急了,過去的事已經過去就不說了,不知道劉大人對現狀有什麼好建議?”

劉僑說:“亡羊補牢未為晚,朱大人說過安位原來曾經提過講和,但是他現在為什麼不提了而是要嚴陣以待呢?就是因為你們砍了一萬多人他怕自己也被砍。現在如果對安位也是砍砍殺殺,其他土司誰還敢相信朝廷的話?如果是我我也不相信。我的建議是從現在起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絕對不攻擊主動殺人,堅持原來的辦法先交代好皇上的要求,然後一點一點向中擠壓,逼迫其同意皇上說的管軍不管民製度。”

朱燮元疑惑地問道:“我們慢慢擠壓過去不殺人,那麼安位的人殺我們我們也不還手嗎?”

劉僑說:“我隻建議不主動殺人沒有說不能自衛,安位的人如果要砍要殺弟兄們也可以拔刀自衛。”

朱燮元問:“主動殺人跟自衛殺人有區別嗎?”

劉僑說:“當然有,敵人陣營中應該可以分為兩部分人,一種是鐵杆叛亂份子見官兵就砍,這樣的人自衛時殺了他們也不算什麼。另外一種是被脅迫的人,這些人可以拉攏過來不必要全部殺了增加仇恨,隻要我們不主動殺人就傷不著他們,鐵杆叛匪死得多一般人死得少才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