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王想了想說:“皇兄這樣做有利於安置多餘官員,這樣一來就算有再多的人都可以放在輔政院裏,最多發給他們一份幹俸不用為了安置人而增加機構,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要向下麵推廣,這些部門的職能也要推廣下去嗎?”
天啟說:“既然是要逐步逐級推廣,當然要讓推廣下去的各部都能行使各種職能,而且現在看來還很有必要,因為政務院很多事情都不是光在北京能做好的,必須要全國各地盡力配合執行。比如說開始說的各地都在隱晦地索要用人權和財權,那麼就得把都察院和戶部的某些職能交出來給他們自主權。我們開始說的廣辦學堂,讓不識字的人能夠識字,有一定學識的人增加新知識,這就得把禮部的職能向下麵推廣,還有開礦修路等事也離不開工部。”
天啟說完這話後看了看一直沒怎麼說話的徐光啟,然後繼續說道:“徐大人的博學院裏有很多有豐富知識的泰西人,他們已經同意在各地建教堂的同時辦學。說實在話,朕並不想讓他們到處建教堂,因為那樣會削弱很多百姓對朝廷的忠誠,雖然他們保證他們的傳教不會影響百姓的忠誠度,但朕也不相信他們的保證。不過,朕還是得允許他們建教堂傳教,因為他們帶來的很多知識都有用,如何在學習到新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保持對朝廷的忠誠,也是禮部的事。”
徐光啟見天啟提到他,馬上說道:“皇上放心,臣早就想過這問題,可以讓禮部加強一些愛國教育,被泰西人教過的學生必須接受更多的愛國主義教育。隻是對那些成人有點麻煩,不是誰都像臣一樣明白自己先是大明的官員皇上的臣子,然後才是一個天主教眾。”
天啟見徐光啟出了主意的同時也表了忠心,心裏非常高興,笑眯眯地說:“徐大人的建議非常好,朕有辦法解決那些教眾的問題。泰西的知識朕略知一二,各種知識的係統性和唯一性很強,徐大人以後不要專注於某些具體事務上,要注意係統的建立,那樣才能讓我們的人更多地學習到泰西的知識。聽說徐大人空閑時還在研究曆法,朕不讚成你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那些事上,沒有精確的曆法大明的百姓也能種糧食。”
徐光啟點頭說:“臣遵從皇上教誨!”
天啟點了點頭對信王和劉宗周還有高攀龍說:“關於在監政院的基礎上成立輔政院,然後將輔政模式向下推行的事你們還有什麼建議?如果沒有了就拿出個具體方案和具體實施時間,時間可不等人啊。據說女真人和蒙古人打了幾仗又停戰了,北方又得提高警惕準備戰鬥,南方還有叛亂沒有徹底解決,你們要快點推行下去。”
劉宗周跟高攀龍和信王低聲商議了一下說:“聖學院和博學院都可以培訓一些人下去,我們都是輔助性質相信各省都不會有異議。政務院其它部門的職能皇上都說過,唯獨刑部怎麼做沒有說,皇上是否有什麼顧慮?”
劉宗周的意思很明確也很隱晦,要把輔政模式向下推行就必須把一些政務和監察職能移交下去,否則推行輔政模式就沒有意義。但是,地方上無論是行使政務還是行使監察職能都必須根據一些法律性的條文來做,因為他們沒有議政自決的權利,朝廷也不會允許各地有議政自決的權利,這時候是對千瘡百孔的大明律進行修改還是重新製定新法,就成了回避不了必須麵對的問題。可是,朱元璋在兩百多年前就說了大明律是不允許修改的,這就成了最大的阻礙。
天啟知道劉宗周的意思,他想了想說:“刑部的事務就是按律行事,首先就要保證法律的正確和其權威,大明律不合適的地方必須改,但得講個策略。太祖是比所有人都大,誰違背他的話就會被指責,但是還有人比他老人家大,那就是普天下的百姓。刑部應該把大明律拿到天下所有百姓麵前來,讓他們決定哪些可改動哪些要修正,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也符合與時俱進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