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球在主持考審王甫時,王甫嚇得一一招認自己犯罪的事實,但最終還是沒有被免去酷刑,最後陽球命人將王甫的嘴裏塞滿了土,將其亂棍打死。而且“僵磔甫屍於夏門亭”,屍旁還用大筆寫下“賊臣王甫”四個大字。隨後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
貪穢貴驕的宦官王甫,就這樣受到了嚴酷地懲罰。這就是道德敗壞、貪圖錢財的最終結局。
智慧金言
自古以來,許多文人誌士都崇奉“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這兩句名言,表現出一種儒家的風範。而且老子和莊子都認為物欲名利是虛幻的東西,害人害己,認為恬靜的生活才是一種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的境界就是一種最高的境界,也是人性的真正本源。
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
譯文
利益不能獨自占據,運氣有好有壞,心存畏懼就能警醒了。
解讀
利益是人人欲得的,利益的獲得也是常由多人之力才完成的。特別是大的利益,更需多方協調,眾人同心方能取得。這就要求在利益的分配上要戒除一人獨占的私心,不能見利忘義,隻取不施。再說事情和運氣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平日施下的恩惠,總會在危難之際發揮奇效。常言道,居安思危,在利益麵前肯於割舍,才能達到有備無患。
活學活用
名不獨任,過不全推
美名不一個人獨占,分些給人,會遠離災害;過錯不應該全推出去,承擔一些過錯,可以保全自己,也是美德。
完美的名譽和節操,應該分一些給旁人,才不會惹他人忌恨招來禍害而保全生命;恥辱的行為和名聲,也不可以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也應主動承攬幾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促進品德修養。獨孤皇後
獨孤皇後是隋文帝的妻子。她雖貴為皇後,且家族世代富貴,但卻並不仗勢淩人、愛慕虛榮,而是努力做到以社稷為重。突厥與隋朝通商,有價值800萬的一篋明珠,幽州總管陰壽準備買下來獻給皇後。當她得知此事,即刻斷然回絕,說:“明珠不是我急用的。當今敵人屢犯邊境,我軍將士疲勞,不如把這800萬分賞有功將士。”皇後喜愛讀書,待人和藹,百官對她敬重有加。有人引用周禮,提議讓皇後統轄百官妻室。皇後因不願開先例,破規矩,便沒有接受。大都督崔長仁是皇後的表兄弟,但因犯了死罪,隋文帝礙於皇後情麵,想為他開脫,赦免其罪過。然皇後卻能從維護國家利益出發,顧全大局,她說:“國家大業,焉能顧私。”崔長仁最終還是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我們不妨細細分析獨孤皇後這些舉動的高妙之處:獨孤皇後不收明珠,卻把它分賞將士;表兄弟違法犯罪,她卻不因權徇私;確實做到了不露鋒芒,因此,她也遠離了許多禍害,同時也保持了名節。
智慧金言
做領導不能隻要美名,而害怕承擔責任,敢於擔責任、擔義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從曆史上看,一個人有偉大的政績和赫赫的戰功,往往會遭來他人的嫉妒和猜疑,此當為常理。曆代君主多半都殺戮開國功臣,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這句名言,隻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總要分一些給其他人,絕不自己獨享。完美名節的反麵便是敗德亂行,人人都喜歡美譽而討厭汙名,汙名固然能毀壞一個人的名譽,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汙名降身,卻不能全部推給別人,一定要自己主動承擔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懷顯得磊落。隻有具備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脫俗的人。讓名可以遠害,引咎便於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