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利卷三(3)(2 / 2)

智慧金言

一個人要想幹一番大事業,一定要內外兼修,強化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做到天下無敵手。事實上,本領越大的人越注意內外兼修,讓自己完完全全成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強者。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

譯文

利益沒有窮盡的地方,生命卻有終了的時候,不懈怠就可以了。

解讀

生命的有限和利益的無盡,促使人們在二者關係上有很多的思考和反省。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悲劇所以亙古不絕,其中的關鍵就是人們沒能站在生命的高度來正確地看待利益,沒有哲人的眼光來審視人生的價值。知道生命寶貴心有大誌的人,是絕不會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的。明了生活的真諦和幸福的人,也不會幹下惟利是圖、不計後果的蠢事。其實,隻要平平安安,問心無愧,充充實實地過好每一天,遠比絞盡腦汁、貪得無厭、整日提心吊膽的人要活得踏實和自在,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利益所在。

活學活用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一個人,如果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那麼他的道德,操守就會像冰、玉一樣純潔;一個人,如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那麼他就會表現出一副甘願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這是因為人的誌向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地體現,而人的道德操守則是在貪圖物質享受的過程中消失的。漢桓帝

漢桓帝時期,他身邊有一個貼身的太監,名叫王甫,漢桓帝對他非常寵信。這個王甫仰仗著桓帝的寵信,用盡各種手段向朝廷的官員敲詐取賄,聚斂財富。他甚至敢敲詐皇帝的親弟弟劉悝。劉悝在桓帝即位後,被封為渤海王。後來,他因為犯了“謀為不道”罪,被桓帝貶為癭陶王(其封地在今河北寧晉縣境),從食邑一郡之租,減少到僅食一縣之租。劉悝原本是個奢侈浪費、揮金如土的王子,這下租稅收入突然驟減,根本就無法滿足他的日常生活,於是,他便想法設法要回到原來的封地。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到皇帝身邊的“紅人”王甫。於是,劉悝去找王甫,讓他在皇上麵前替他說情。

劉悝知道王甫是一個非常貪財的人,而且如果托他辦事的人,不給他好處,他是不會盡最大努力去辦,於是,他就和王甫私下達成了交易,如果王甫能在其兄長桓帝的耳邊多進美言,使自己恢複原來的封地,那麼,他將給王甫五千萬作為酬謝。

雖然兩人已達成協議,但是,王甫因為沒有馬上得到實惠,所以雖然表麵上承諾一定要做,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在桓帝麵前替劉悝說過半句好話,恢複劉悝渤海王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提及。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沒過多久,桓帝得了重病,在病榻上的漢桓帝,想到之前對自己同胞兄弟劉悝的處罰可能是太重了,於是,便寫下遺詔,恢複劉悝渤海王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