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利卷三(3)(1 / 2)

董文炳不但“終不能剝民求利”,而且處處為百姓謀利,除了上述他冒死罪要百姓聚居一起減少戶數,以減輕賦稅外,他還多次慷慨地為百姓捐私產。

《元史·董文炳傳》載:當地非常貧窮,加之幹旱,蝗蟲肆虐,而朝廷的“征斂日暴”,百姓更是很難生存,董文炳自己拿出私糧數千石分給百姓,以使百姓的困境有所緩解。又因為前一任縣令“軍興乏用,稱貸於人”,而且貸家索取利息數倍,縣府沒辦法還貸,想將百姓的蠶絲和糧食拿來償還。這時,董文炳站出來說:“百姓已經非常困苦了,我現在是當任縣令,不忍心看到百姓再遭搜刮,由我來代償吧!”因此將自己的“田、廬若幹畝,計值同貸家”,而且“複籍縣間田以民為業,使耕之”,因而流離失所的百姓漸漸回來安居樂業,幾年間便達到“民食以足”。

隻要是對百姓有益的事,都勇於去做,就算是違犯了朝廷的法令也不在乎,不擔心丟官,甚至不怕丟命,“為民獲罪,吾所甘心”。董文炳敢於放棄前程,捐贈自己的私糧,也不取百姓的衣食還前任縣令的借貸,將自己的田地、房舍抵貸,都是為蒼生百姓著想。不謀私利,不斂錢財,為民請命,體察民情,在世俗官吏的眼中董文炳沒有為官一任,富己一人,是大大的糊塗,但是百姓沒有忘記這樣的糊塗人。

後來被重用的董文炳,在領兵進入福建後,禁士馬無敢履踐田麥,說:“在倉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踐之,新邑之民,以何續命。是以南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後來,“閩人感文炳德最深,高而祀之”。(《元史·董文炳傳》)不但百姓不會忘記這樣的良吏,而且曆史也同樣不會忘記。

智慧金言

得寵得利不要搶在他人之前,修德立業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不要超過本身應該有的限度,修養不要低於自己對於自己的要求。

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禦小人而莫禦君子矣

譯文

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以禦使小人而不能禦使君子。

解讀

俗話說,香餌之下,必有死魚。貪圖利益而不問是非、不知輕重的人,常常要付出血的代價。利益作為一種禦人的利器,從來隻對小人之類的人才會產生真正之效應,而真正的君子縱是貧賤孤危,也不會為其所用。正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屈從於利益的人,勢必要受製於人和事;對利益的過分偏愛,隻能使自己喪失立場和原則,做出有違道義的事情,害人害己。

活學活用

德者事業之基

德是事業的根基,沒有基礎不牢固卻能保持房屋堅固長久的。

對於德的含義,劉伯溫在他寫的著作《鬱離子》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劉伯溫曰:修己治人的道理,僅“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一生受用,言不在多,也不在深。

劉伯溫

劉伯溫的大意是:自身修養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可以讓人一生受益無窮,這就是:“勤於政事,節儉治家,講話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

古往今來聖哲們的胸襟非常寬廣,而達到至聖大德的,大概有三種境界:篤恭修己而生出聰明睿智,這是二程的主張;安貧樂道而身體健康麵無憂色,這是孔子、曾子、顏回、孟子的最高宗旨;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吟詩作賦,精神愉悅,這是陶淵明、李白、蘇軾、陸遊的人生樂趣。愧悔自己少壯沒有努力,年長時經常有一種悔懼縈繞於懷,對於古代聖賢的心境,不可不領略一二。若反複尋思,則令人歎喟不已。

明德行、做新人、辦好事,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假如讀書不落實到自己身上,覺得以上三項與我們沒有關係,那麼,讀書還有何用處?就算能寫文章、做詩篇,賣弄自己的高雅,也隻能算得上一個識字的放豬奴才而已!怎麼能夠稱得上是什麼深明大理的有用人才呢?現在,國家依據考試中文章的優劣選用人才,也是要求士人能夠代聖賢立言,明白對人類對社會有用的道理,做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事情,這樣才能身居官位而不脫離百姓,兢兢業業地辦事而成為大眾的表率。如果以為深明德行,造福於民是分外的事,因此,雖然能寫文章、做詩詞,但是一點也不懂得修養自己、治理社會的道理,國家用這種人做官,同用放豬奴才做官又有何區別呢?古代的君子是如何竭其心力、修養德行,我們是不能見到了;他們修養身心,管理家庭,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全部秉持的是禮。從內部來說,舍棄了禮就無所謂道德;從外邊來說,舍棄了禮就無所謂政務。因此六卿之官設置完備,但記錄的書籍以《周禮》為書名。春秋時代,士大夫通曉禮,善於遊說的常常能夠說服人,從而使他的國家強盛。戰國以後,儀式外表華美煩瑣被認為是禮,就是叔齊也要譏諷的。荀卿、張載小心謹慎地以禮為實務,可以說是知曉根本,喜好古風,不去追逐流俗。近代張爾岐做《中庸論》,淩廷堪做《複禮論》,也可以從中看到先王教化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