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美”的感悟
古語雲:甘瓜苦蒂,物不全美。從理念上講,人們大都承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正如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一樣,也不存在精靈神通的完人。但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具體問題上,許多人仍然習慣於追求完美,求全責備,對自己要求樣樣都是,對別人也往往是全麵衡量。
難道那些英雄、名人果真那麼光彩奪目、無可挑剔嗎?絕非如此。任何人總有其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麵。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過一千多項發明,被譽為發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卻固執地反對交流輸電,一味主張直流輸電。
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創造了生動而深刻的喜劇形象,但他卻極力反對有聲電影。
人是可以認識自己,操縱自己的,人的自信不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同時也相信自己有缺點毛病。我們放棄了完美,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的兩重性是不可改變的。所以,我們應當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感覺,知道自己的長處、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短處缺點,知道自己的潛能和心願,也知道自己的困難和局限,自己永遠具有靈與肉、好與壞、真與偽、友好與孤獨、堅定與靈活等等的兩重性。
自我容納的人,能夠實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確理解和看待別人的兩重性,這樣就會拋棄驕傲自大、清高孤僻、魯莽草率之類導致失敗的弱點。我們以這種自我肯定、自我容納的觀念意識付諸行動,就能從自身條件不足和所處的不利環境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去說自己想說的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麵不如別人,隻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會果敢行動,我行我素。因為任何一個人隻有經過東倒西歪、羞怯緊張、讓自己像個笨蛋那樣的階段,才能學會走路、講話、遊泳、滑冰、騎車、跳舞等等一切本領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任何人也都是無知無能的,隻不過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現和與交際中都會有笨拙的表現。有些人由於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缺點,拿出勇氣,去革新自己,突破自己,所以,他們情願不做事、不講話、不玩樂交際,也不願意在別人麵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如在燈火絢麗、樂曲悠揚的宴會廳裏,他們很想站起來跳舞,可是怕別人笑話自己笨拙,寧願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他們就越鼓不起勇氣。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寫道:倘要所有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最多是一個平庸的組織。所謂“樣樣都是”,必然“一無是處”。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也越明顯,有高峰必有深穀。一心隻想盡善盡美,最終常常是兩手空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徒弟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老和尚對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徒弟遵命而去。時間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並不漂亮的樹葉,對師傅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後,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合實際地一味找下去,最終往往隻會吃盡苦頭,直到有一天你才會明白:為了尋求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許多機會是多麼的得不償失。況且人生中最完美的樹葉又有多少呢?世間的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飄渺的最完美的樹葉,而忽視平淡的生活,其實平淡中往往也蘊含著許多偉大與神奇,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麵對它。
誰也不可能十項全能,與人類現有的博大的知識、經驗、能力的彙集總和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經營者如果隻能見人之所短而不能見人之所長,從而刻意於挑其短而不著眼於其長,這樣的經營者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放棄完美。盡管追求完美而達不到理想的目標,但總可以促使自己有所改進和提高吧!我們要有所改進和提高,必須要通過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學會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因而,我們隻有放棄完美,才能樹立起自信自愛的意識,才能真正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價值、選擇和追求。
五、成為一隻空杯子
金庸的小說中,主人公令狐衝之所以能練成化功大法的絕世武功,原因是他的丹田裏一點真氣也沒有,自己是一隻空杯子。讓自己成為一隻空杯子,這是繼續攀登巔峰的首要條件。
1.新的自己不是昨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