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舍魚而取熊掌(4)(3 / 3)

在遙遠的古代印度,有一個國王,他的國家廣大而強盛。他得到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子,就收為王妃,兩人相親相愛,琴瑟和諧。

然而好景不長,天奪人愛,他的寵妃得了絕症,全國最好的醫生也束手無策,最終寵妃還是香消玉殞。

悲痛欲絕的國王為愛妃舉行了盛大的葬禮,用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木材,讓最好的工匠為愛妃做了棺槨。

為了能日日見到愛妃,國王下令把棺槨放在王宮旁的大殿裏。國王一有時間就來此陪伴愛妃,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

時日久了,國王覺著這靈殿周圍的景色太單調貧瘠,不配愛妃的容顏。於是在周圍修建花園,從全國各地搜尋奇花異草。

花園建成後,覺著還缺些什麼,就又引恒河水來建成一個美妙絕倫的人工湖。

湖建成後,又修造亭台樓閣,後來又請來一流的雕刻師製作精美的雕塑……

國王總不滿意這個園林,一直不斷地擴充和完善。一直到國王暮年,還在苦苦思索怎樣讓這座絕世園林更加完美。

有一天,他的目光落在愛妃的棺槨上,覺得它停在這樣的園子中根本不協調,就揮了揮手說:

“把它搬出去吧!”

再一次提醒你,美好的過去固然珍貴,但不能用她來束縛我們今天的行動,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我們真正能掌握的,惟有今天而已。誰也無法將一隻腳遺留在過去,也無法單靠一隻腳便踏入未來。

十一、別忽略常識

對我們的目標要堅持不懈,但是當你發現自己的選擇有偏差時,就要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走向有希望的道路。在其中,容易被忽略的常識往往能發揮重要作用。

俗話說得好:“才華雖然可以衝鋒陷陣,但總不及機智能夠統領三軍。”才華是一種能力,但如果沒有機智和常識的引領,就找不到才華發揮的舞台。才華走錯了方向,就隻能付諸東流了。

牛頓早年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將才華發揮到極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們還想對青年朋友強調一點,要處理好書本知識與常識的關係,不要重理論而輕實踐。很多人因為缺乏機智與常識,竟然連在社會上立足謀生都比較困難。

不久前,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牧場中,人們看到有三個大學生在那裏打工。這三個人中,一個來自劍橋,一個來自牛津,還有一個是德國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人們都非常驚異:居然讓大學生來看管家畜,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領導眾人的領袖,而現在卻在這裏“領導”羊群。牧場主人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是個大老粗,對什麼書本、理論一竅不通,卻知道怎麼飼養牛羊。他雇傭的這些學生,雖然滿腹經綸,能說好幾門外語,可以討論深奧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理論,可是,要說掙錢卻不能和一個大老粗相比。他整天談論的隻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場,眼界十分狹隘,但他卻能夠賺大錢,而那些大學生卻連謀生都很困難。盡管大學的名字很好聽,其實什麼實用的東西也學不到。這是一場“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學和牧場的較量,而後者總是能夠占上風”。

我們對書本不應該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經說:“讀書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隻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夠獲得的處世智慧。”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曾經有一個法國大學者,人們對他的評價是“他被自己的才華淹沒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對實踐經驗一無所知,實際是降低了一個人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讓他變得弱不禁風。書本教育往往使一個人發展出過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識,甚至使他變得過於謹慎和缺乏自信,而這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種種艱苦勞作來說,就顯得態度太文雅、外表太奢華、教育太精致了,不能用在日常的生活方麵。

書本和學校教育確實可以使人提高,但是隻是死埋頭在書堆裏,缺乏人情世故常識,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社會裏,往往要吃敗仗。時代的弄潮兒並不是那些滿腹經綸卻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適應現實、作出合理判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