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話“有所得必有所失”,也許這樣才符合能量守恒的道理,也能顯得老天比較公平。
我們無法看到未來具體將描繪成什麼樣子。但是應該明白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可以根據它們來作人生裏的任何一次取舍,對自己既不委屈,也不縱容。而且很多的世事與感情是經不起一再地錯過與等待的,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作出一個選擇而不是等到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候,再來體會那種悲涼。就好像,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不再相愛的時候才說再見呢?
選擇留給對方一個不再回頭的背影,不代表自己不想折返身去永遠纏綿地擁抱;選擇退出一個和對方廝守到老的結局,不代表心裏不想和對方一起實現這個夢想。
就好像選擇對方,是因為愛你。不選擇對方,也一定還是因為愛你。
得到的同時失去,卻在失去的同時也得到別樣的永遠。生活的藝術就在於知道何時應該緊緊抓住生活,而何時卻又該放棄,這因為生活是複雜的。生活既讓我們依賴它的許多賜予,又限定了我們依賴的程度。猶太先知說過:“人緊握著拳頭來到世上,卻鬆開手離去。”
的確,我們應該抓住生活,因為生活是奇妙的,到處都充滿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況下,隻有在回顧過去並突然意識到它再也不會出現時,我們才認識到這一真理。
常常毫不珍惜這樣美好的一天,而是太注重瑣事,有時甚至拘泥於小節,以至於對美好的生活沒有反應。的確,生活的賜予是珍貴的,但我們太不注意它們了。我們應該不為創造生活的奇跡或懾於生活的威脅而奔忙,應虔誠地對待即將到來的每一天,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珍貴的每一分鍾。但又不能抓得太緊。所以生活哲學的另一方麵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要有所失,並且應該學會怎麼放棄。
要掌握這門學問是不容易的,尤其當我們還年輕,並天真地認為這個世界是受製於我們的,無論我們有什麼充滿活力的熱情和期望都一定能夠實現的時候。
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有過挫折,並從中得到了鍛煉。隻是在我們離開了家並失去了它的保護時,我們才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被關進學校接受教育,爾後我們離開爸爸,媽媽和童年時代的家。我們結婚,生育子女,最後也得讓他們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我們要麵臨著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們也麵臨著我們自身力量緩慢地或較快地衰弱。最後,我們必須麵對自然死亡,失去我們自己就像我們沒有出現過一樣,同時也失去我們過去得到的和夢想的一切。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聽從於生活矛盾的安排?為什麼美好的風行一時的事物不能長久持續?為什麼當我們所珍愛的一切最終將離我們而去時,卻讓我們付出了愛的代價?
為了解開這些疑團,我們必須通過通向未來的窗口觀察我們的生活。一旦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將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們所創造的一切畢竟是永恒的。
生命決不僅僅是一種存在。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進程。我們的父母通過我們延續其生命,我們將通過我們的孩子延續生命。由我們所形成的製度也將通過他們來延續。我們塑造的美好形象不會因為死亡而黯然失色。雖然我們的肉體會腐爛,我們的雙手也將幹枯,但它們創造的真、善、美將永遠流傳。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積累那些終究要化為灰燼的東西上麵。不能像追求思想那樣追求物質,因為隻有思想才能賦予生活以意義,並具有永恒的價值。
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棄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棄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棄徒有虛榮的奉承誇獎,放棄各種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能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充分地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主體明確地直奔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我們不及時地將損害我們的雜草和腫瘤放棄,不及時地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掃除,從心靈裏清理出去,它們就會妨礙我們本應快樂擁有的一切,拌住我們努力前進的腳,蒙住我們判斷是非的眼睛,會腐蝕我們的生存,占據我們寶貴的人生空間,榨幹我們生命土地裏的水分和營養,打破我們的發展次序,給人生添亂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