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劃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放棄了世人眼裏炫目的東西,為他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就為他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人的一生很短暫,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麵麵都顧及,而世界上又有那麼多炫目的精彩,這時候,放棄就成了一種大智慧。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隻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從前有個孩子,伸手到一隻裝滿榛果的瓶裏,他盡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當他想把手收回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榛果,又不能把手縮出來,不禁傷心地哭了。這時一個旁人告訴他:“隻拿一半,讓你的拳頭小些,那麼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來了。”
貪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有時候隻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就會為自己帶來壓力、痛苦、焦慮和不安。往往什麼都不願放棄的人,結果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智能是什麼含義呢?一時半會兒,你也許答不上來。然而,我們知道智能有很多類型,諸如“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滿腹經綸,幽默詼諧”等詞條都是智能的表現。但你也許想不到“放棄”也是一種智能。
“放棄”不就是丟棄放棄,它是懦弱的表現,怎麼會是智能呢?然而,不盡其然。盡管你的精力過人,誌向遠大,但時間不容許你在一定時間內同時完成許多事情,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進嘴裏,塞得太滿,不僅腸胃消化不了,連嘴巴都要撐破了!所以,在眾多的目標中,我們必須依據現實,有所放棄,有所選擇。這樣我們才能選出適合自己的營養食品,然後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直到完全吸收,我們不就又有充沛的精力了嗎?
然而,世界上真有放棄嗎?如果在放棄之後,煩亂的思緒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標變得更加清晰,搖擺的心就得更加堅定,那麼放棄又有什麼不好呢?世上沒有絕對的放棄,隻有永遠的放棄。人生總要麵臨許多選擇,也就要做出一些放棄,要學會選擇,首先要學會放棄。放棄是為了更好的調整自我,準備良好的心態向目標靠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重。於是每個人都身不由己地變得“貪心”,追求的太多,其失望得也愈深。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不要做那個抓滿榛果哭泣的孩子,因為畢竟我們已經不再是小孩了!
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它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所以朋友們,別忘了,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智能叫“放棄”!
八、不以得喜,不以失悲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發展道路,麵臨著人生無數次的抉擇。當機會接踵而來時,隻有那些樹立遠大人生目標的人,才能作出正確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運。
樹立了遠大目標,麵對人生的重大選擇就有了明確的衡量準繩。孟子曰:舍生取義。這是他的選擇標準,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標。
著名詩人李白曾有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萊人”的名句,瀟灑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憑借生花妙筆,他很快名揚天下,榮登翰林學士這一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事業巔峰。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替皇上點綴升平的禦用文人。這時的李白就麵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還是走向江湖窮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標作衡量標準,李白毅然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棄官而去。
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目標。之後的歲月中,他本可以無數次選擇安逸舒適的生活,享受高官厚祿。這些機會對於當時的國人而言,無疑是功成名就的最好選擇。但是,有了為祖國獻身的遠大目標,周恩來毅然放棄了這些所謂的機會,而是選擇了血與火、粗茶和淡飯,九死一生,鑄就了共和國的崛起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