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苦學不輟,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條件之一,而其他條件,譬如機遇、天賦、愛好、悟性、體質諸項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學問、學習某一技術或從事某一事業確實條件太差,而經過相當的努力仍不見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以求另辟蹊徑。
比如學彈鋼琴,據統計,北京上海各有10萬琴童,全國有多少,不得而知,估計不會少於100萬吧!要是光彈著玩玩倒也罷了,可是不,許多家庭都是認認真真把孩子當個鋼琴家來培養的。很多夫婦自認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孩子無論如何也要讓他成就一番事業。於是省吃儉用,給孩子置辦了一架進口鋼琴,立誌要培養出一個中國的“肖邦”、“李斯特”。再如高考,一年一度高考風起雲湧,一番拚搏,分出高下,幾家歡喜幾家愁。受教育資源限製,不論你如何“鍥而不舍”,使盡渾身解數,錄取率就決定了必然要有近一半的考生要自願或不自願地“放棄”上大學的願望。如果差距不大,偶爾失手,自然不妨厲兵秣馬,來年再戰;倘若成績實在差距太大,再考幾次也難有多大提高,那就應當機立斷,學會“放棄”。
有道是“成才自有千條道,何必都擠獨木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沒上過大學,大發明家愛迪生不過才小學畢業,照樣不耽誤人家成名成家,你又何必一條道走到黑呢,或許,你隻退這麼一步,便會海闊天空。
人生苦短,韶華難留。選準目標,就要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若目標不適,或主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師勞無功,就不如學會放棄,“見異思遷”。如此,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圖。班超投筆從戎,魯迅棄醫學文,都是“改換門庭”後而大放異彩的楷模。可見,如果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放棄,既是一種理性的表現,也不失為一種豁達之舉。
生活在五彩繽紛、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則,他便會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無所建樹。然而,曆史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必須學會放棄!
晉代陸機《猛虎行》有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的一種放棄、一種清醒。
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其本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寫過一短篇故事:
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給他。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拚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的確,人活在世上,必須努力奮鬥;但是,當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子女、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須不斷地“往前跑”、不斷地“拚命賺錢”時,也必須清楚知道有時該是“往回跑的時候了”!因為妻子、兒女正眼巴巴地倚著門等你回來呢!
“快往回跑!回來呀!”你再不“往回跑”,可能大家都再也見不到麵了!
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甚至毀滅。
三、有所得則必有所失
中國有句古話:有所為就有所不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麼都想得到,隻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放棄許多東西。瞎子的耳朵最靈,因為眼睛看不見,他必須豎著耳朵聽,久而久之,耳朵功能達到了超常的功能。會計的心算能力最差,2加3也要用算盤打一遍,而擺地攤的則是速算專家。生活中也一樣,當你的某種功能充分發揮時,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