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幸福守望——每一天,睜開眼睛已是幸福(3)(3 / 3)

生活中最大的快樂就是在偉大的建設事業中取得成功,並收獲滿足。以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生活為例。

莎士比亞和米開朗琪羅是人類曆史上偉大的藝術家。莎士比亞開創了寫作十四行詩的先河,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隻要人們還活著,眼睛還能看,這詩便不會死去。”在麵臨不幸的時候,或許這種想法會起到寬慰自己的作用。他在十四行詩裏強調,對朋友的思念是他願意好好地生活下去的理由。但是我相信,和朋友相比,每天和他“朝夕相對”的詩歌更能激發他對生活的熱情,正是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得到的快樂才促成他和生活和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米開朗琪羅的身上。米開朗琪羅並不是一個幸福的人,如果不是為了還債,他是不會有心思去搞藝術創作的。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力量往往與氣質上的抑鬱聯係在一起,這種抑鬱太強烈,如果不是從工作中獲得快樂,恐怕米開朗琪羅早就走上自殺的道路了。

和藝術家相比,科學家的感情要遲鈍得多,所以他們很少抑鬱,當他們有了重大發現、做出重大發明時,他們會感到非常幸福,對於他們來說,工作是幸福之源。

然而,需要闡明的是,建設的快樂並不是偉人的特權,在上麵的內容中我們以出類拔萃的人為例,僅講述了建設的快樂中的最高形式,此外,這種快樂還有很多其他的表現形式。任何有意義的工作都能帶給人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就是幸福,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墾荒者灌溉荒地、植樹種草,在綠色建設中得到快樂;政治家兢兢業業、創立規則,在組織、社會中得到快樂。列寧就是當代的典型的榜樣。所以,建設的快樂具有共享性,每個人都能獲得。

在當今的知識界中,很多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很多人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他們受雇於平庸、外行的老板,在富有的公司施展著可憐的才華,被迫製作那些荒誕無聊的東西。他們不是無才,而是才能沒有用武之地。有時候,他們製作的東西連自己都不喜歡,更談不上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感。

在美國或英國,記者為了采集報紙內容賣力奔走,甚至風餐露宿。可如果你問他們是否相信報紙新聞,我相信你得到的回答絕大部分都是否定性的,沒有幾個人相信那些內容,即使這些新聞是他們自己“跑來的”。大部分人都是生計所迫,以致不得不出賣自己的才華,去從事那些有益無害的事業。顯然,人們無法從這樣的工作中得到快樂,他們隻會勉為其難地敷衍了事。漸漸地,他們會變得玩世不恭,對周圍所有的事情都失去興趣。

我並沒有指責這些人的意思,他們也不該受到責備,因為,若非如此,他們就會餓肚子,挨餓的滋味並不好受。所以,不得不說,在保持溫飽的前提下,如果有機會從事可以讓你一展才華的工作,那麼這個人最好就去從事這樣的勞動,少一些對物質的考慮,多一些對尊嚴的投資。這樣的工作才會讓你的自尊受到保護,而自尊是幸福的基礎,有了自尊才會實現幸福。

偉人畢竟稀少而珍貴,所以現實生活裏,能夠在高級的建設性勞動中取得快樂的人是非常少的。不過,我們在前麵的內容中提到,建設性快樂有多種形式。所以,得到建設性快樂的總體人數,其實並不少。任何人,隻要他為自己的興趣工作,認可自己工作的意義,能夠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就都能得到這種快樂。以養育孩子為例。

培養孩子是一件艱難的、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所有的家長都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表現優秀而感到驕傲,尤其是女性。她們認為,正是因為自己操持有道、教子有方,所以孩子才會如此出色。正因為她們的辛勤勞動,生活中才融入了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怎樣看待自己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從整體來看,主要有兩種態度--把生活看作一個整體、把生活視為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我們先來說第二種態度。一些人把生活視為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有這種態度的人,行事缺乏統一性,生活沒有導航,就像運動的物體沒有方向一樣。這樣的人容易被命運左右,找不到落腳點,以致在生活中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