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近高低各不同(2 / 2)

這些,使吾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並非山不同,“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所以這兒成嶺、那兒成峰,乃因橫看、側視之故也;所以這兒顯高,那兒顯低,乃因看山之人遠近、高低有異也。當然,人與山既有相同之處,也有異處。對於山,不能說它的哪一麵真些,哪一麵假些。而人的表現卻不然,對上對下、於裏於外,有一方麵可能真些,另一方麵則可能有些假,起碼也得打幾分折扣。但不管真假,總是人之一麵。

如是說來,豈不是沒法“比較真實”地了解、評價一個人了嗎?非也!山,是一客觀存在,實實在在地立在那裏,不因橫看者散,不因側視者聚;不為遠看者低,不為近睹者高。山有一個自己本來的樣子,人亦近似如此。一個人的品行、本質,不因觀察者的位置、角度不同而變。隻不過人若視之,要受種種限製、影響,欲得真實全貌,非下一番功夫不可。以吾一管之見:

其一,知自己立於何處,不以一孔之見概全。看山,自然會有一番觀感。然須知自己是在山橫麵還是在側麵,在高處還是在低處。若在側麵,曰此山側看成峰,方不失偏頗;若曰此山為一峰,那就失真了。若在高處,一覽眾山小,曰登高遠望此山不過爾爾,不算過分;若曰此山本不過一小丘,那就謬然了。看人亦是如此。對某人產生一個印象,心中做出一番評價,須反視自己立於何處。若己為此人之上司,隻能說在上司眼中此人如此這般,切不可以為此人就是這個樣。人總是本能地相信自己的親眼所見,做上司者更是如此。然不少上司被自己的親眼所見騙了。做上司時,看某人老老實實,善解人意,敬人聽話。待不再做上司時,發現此人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此時,昔日上司往往歎曰:人心不古,全變了!其實,常常並非他人變了,而是因為自己的地位變了。處於不同的位置,看見了人不同的一麵。如此而已!

其二,不妨上下左右都看看、聽聽。既然橫看、側看,遠看、近看,仰視、俯視,隻能看到山或人的一麵,那麼,欲識全貌,自然就需左右、前後、上下都看看。記得兒時聽老師講過一事。某日,一人拿出一個搪瓷茶缸放在桌上,問左右之人:茶缸是什麼顏色?一邊的人答“白的”,另一邊的人答“花的”。此人將茶缸轉了一個圈,左右之人皆愕然。原來,茶缸的一側是白色,另一側是白色上繪著彩花。這大概也是講的“兼看則全”的道理吧!不過,人受環境、條件、時間等等的限製,往往想“兼視”而無法實現。若如此,起碼要盡力“兼聽”。聽聽上下、左右的看法,或稍可彌補己之局限。

其三,進得去、出得來。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此說與“當局者迷”有異曲同工之效。既如此,欲識廬山真麵目,就需從山中出得來,站在山外前後、左右、上下看看。以吾對許多事情、人物的認識而言,自覺是退了休、走出圈子之後,方覺得更為真切。當然,隻在山外看,不進山,也是不能得識廬山真麵目的。不進山中走走看看,怎知山中林泉之幽、洞峰之奇、小徑之妙?進得去,出得來,幾可識廬山真麵目也。看山如此,看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讀了幾十年,如今想起來,仍然是似懂非懂。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