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寬度最終決定公文撰寫者職業生涯的高度
公務員實務
作者:洪威雷
公文撰寫者,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應具有開闊的人文視野,公正的良知。尤其是沒有開闊的、豐厚的、彼此融通的知識積澱,是不可能勝任公文寫作的。而行政機構的級別愈高,公文寫作知識積累的要求亦愈高。曆史上流傳至今的賈誼的《陳政事疏》、晁錯的《論貴粟書》、駱賓王的《討武瞾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名家名篇,以及中國清末民初的楊度、毛澤東的秘書李銳、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等中外公文寫作者的經曆,都足以證明:知識的寬度將最終決定公文撰寫者職業生涯所能達到的高度。
2005年8月13日在國際應用文寫作學術研討會間隙,原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領導李欣與我討論公文撰寫者應有的知識結構時說:“公文撰寫者知識結構的完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千萬不能奢望有了一個公文寫作讀本,依樣畫瓢,就能寫好公文。”2011年6月18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司田立新副司長在與我討論公文撰寫者的綜合素質時說:“在很多情況下,公文撰寫者閱讀公文寫作專業技能的書,可能會在一些顯性層麵上獲得立竿見影式的指導和幫助,但要真正提升公文寫作質量,需要從與公文有關的知識領域進行長期學習。”兩位領導都強調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公文撰寫者要拓展自己的知識寬度,要堅持學習,長期積累。
那麼,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合理呢?與公文有關的知識領域有哪些呢?經過與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李嘉和處長、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張茂葉處長、教育部語信司王奇處長等在一線從事公文寫作研究的人員交流,認為公文寫作者的學識修養,應涉及哲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語言文字學、史學、寫作學等領域。一個人如果學習過這九門知識,九門知識又相互交叉融通,其智慧、思維、能力必然會成倍增值。這時,提升的就不僅僅是寫作能力,而且精神和思想品德素養亦會隨之獲得加倍提升。前人說得好:小才通技,中才通策,大才通略,超才通道。有九種知識積累的學養浸潤,必然會使公文撰寫者動筆之前,既重視當好學生——到一線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真實材料,完稿後,廣泛征求群眾代表、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又重視當好領導——站在“一把手”的高度,從大局、全局出發去思考問題;還能當好“諫臣”——鼓起勇氣提建議、對策,堅持實事求是,秉公辦文辦事。這樣,你必然從“文道”上升到“人道”層麵,達此境界,無論你寫怎樣的公文,都不會媚時趨俗,不為功利所引誘,在真理麵前不輕易向權威屈服,並自覺地對社會充當公正的良知。
公文的字裏行間,包含的不僅僅是公文應該表達的內容,還會蘊含著作者對事業的敬業精神,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服務公共事業的責任意識。這樣的公文撰寫者,必然得到人民的信賴,受到黨和國家的器重!
(摘自《應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