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幹部選拔靠獵頭
公務員實務
作者:楊章懷 潘燦
吳江區委組織部對每個招聘成功的職位都會支付2至3萬元報酬。不過,這在亢越看來,隻是個“賠錢買賣”,“做政府訂單圖名,利很少”
在廣州做了十多年貿易的李玉芳,如今成了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一名公務員。從商人到官員的轉變,在其中起到推動作用的竟然不是“國考”,而是獵頭公司。
去年7月,李玉芳在接到蘇州工業園區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工人力”)的電話時十分詫異。對方向她推薦的職位是“吳江市盛澤鎮服務業發展局副局長”。之前,李玉芳也接過獵頭的電話,不過推薦的都是企業職位。
“這怎麼可能?”剛開始,李玉芳以為這是詐騙電話。在她看來,政府公務員都是統一招考,領導崗位則更多是在體製內選拔。
不過,獵頭公司的解釋逐漸打消了李玉芳的疑慮。李玉芳清楚,如果留任原來的公司,很可能會在今後碰到“玻璃天花板”,而進入政府,平台就遠比企業大,而且公務員也相對穩定。
給李玉芳打電話的獵頭蘇工人力成立於1995年,依托於蘇州工業園區,是一家國企。不過,這家公司沒有行政級別,隻有總經理亢越兼任園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其他職員都是勞動合同製,實行企業管理。
在對外公開招聘一個月前,吳江方麵的負責人就和蘇工人力進行了接觸。為幫助吳江獵聘八個領導職位,這家公司先後接觸了1500多人,搜索範圍遍及沿海發達地區乃至歐美。
據亢越介紹,每個招聘崗位,他們都會先挑出5-6個初步人選,推薦給吳江區委組織部。如果對方不滿意,他們還得換一批。9月初,李玉芳、楊沛超等人作為初步人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統一組織的測試。
李玉芳表示,政務獵頭不同於企業獵頭,前者在程序上比較嚴謹,有些內容可能涉及保密,因此很少對受聘人員進行指導。現任吳江審計局總審計師的楊沛超則透露,麵試的評委有九人,包括分管的政府領導、區委組織部領導及專家學者。
麵試後第三天,此前在江蘇省審計廳工作的正科級幹部楊沛超接到“準備考察”通知。吳江區委組織部組成考察組,到她所在的單位調閱檔案,與單位的人事部、曾工作過的部門及主管領導談話,最後還要同她本人談話。兩三周後,楊沛超獲知競聘成功。
這種做法在蘇州已並非首次。5年前,蘇州市委組織部曾兩次通過蘇工人力選拔了七名市管領導,在全國開創了獵頭參與幹部選拔的先例。
此後,蘇州市所轄常熟市、張家港市、吳江市(今年9月撤市設區)及泰州市下轄的靖江市陸續采用這種方式,選拔幹部共21名,分布在城建、規劃、財政、金融等多個部門,最高職位為副處級。
吳江此次獵聘的程序與蘇州市之前的操作類似。2010年7月,蘇州選拔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蘇州技師學院副院長兩個職位時,獵頭公司就按照1比6的比例推薦了六人進入遴選環節。考察完成後,市委常委還進行了差額票決,才產生了最後人選。
在吳江,最後的聘用人員簽訂的是聘任製合同,不能像其他官員調任一樣直接轉為公務員,需要有2至3年的聘用期,也沒有行政級別。亢越認為,這種“過渡期”很有彈性,雙方都有可選擇的餘地,避免了現在政府部門公務員能進不能退的問題,“在雙方考核認定彼此符合,才將他們納入到體製內”。
對獵頭公司來說,受聘人員與官方簽訂聘用合同,就標誌著獵聘工作完成。區委組織部對每個招聘成功的職位都會支付2至3萬元報酬。不過,這在亢越看來,隻是個“賠錢買賣”,“做政府訂單圖名,利很少”。一般來說,獵頭公司為企業服務時,會按照招聘者年薪20%至30%的標準收取報酬。
不過,對於這種新模式,專家們則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徐湘林認為,參與決策的高級公務員還是應由國家人事局或組織部來選拔,“獵頭公司以盈利為目的,又涉及到了公共權力,會產生更大問題”。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