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
由於發展中國家資源的稀缺性,全麵投資和發展一切部門幾乎是不可能的,隻能把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投入到某些行業,以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不平衡增長。赫希曼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有限的資本在社會資本和直接生產資本之間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兩種不平衡增長的途徑:一是“短缺的發展”,即先對直接生產資本投資,引起社會資本短缺,而社會資本短缺將引起直接生產成本的提高,這便迫使投資向社會資本轉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然後再通過對直接生產成本的投資引發新一輪不平衡增長過程;二是“過剩的發展”,即先對社會資本投資,降低直接生產活動的成本,從而促使人們對直接生產資本進行更多的投資,使二者達到平衡後再重複這一過程。至於選擇哪一條不平衡增長途徑,則應視經濟發展的瓶頸製約而定。
3、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
主導部門理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熊波特的創新理論以及他運用創新理論對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分析。後來,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對主導部門理論進行了係統研究,他根據技術標準把經濟成長階段劃分為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起飛、成熟、高額群眾消費、追求生活質量六個階段。而每個階段的演進是以主導產業部門的更換為特征的。
羅斯托認為經濟成長的各個階段都存在相應的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主導部門通過回顧、前贍、旁側三重影響帶動其他部門發展。“回顧影響”是指對為自己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影響;“前贍影響”則是指對新工業、新技術、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現的誘導作用;“旁側影響”則是指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六個經濟成長階段相對應,羅斯托在《戰後二十五年的經濟史和國際經濟組織的任務》一文中,列出了五種主導部門綜合體係。①作為起飛前提的主導部門綜合體係。主要是食品、飲料、煙草、水泥、磚瓦等工業部門。②替代進口貨的消費品製造業綜合體係,主要是非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如紡織工業。③重型工業和製造業綜合體係,如鋼鐵、煤炭、電力、通用機械、肥料等工業部門。④汽車工業綜合體係。⑤生活質量部門綜合體係,主要指服務業、城市和城郊建築等部門。 主導部門序列不可任意改變,任何國家都要經曆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
4、兩基準理論
日本在戰後為了迅速發展經濟,積極開展產業結構理論的研究,緊緊圍繞著進程歐美的戰略目標,論證積極規劃產業結構的必要性,研究促使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途徑與方法。
“ 兩基準理論”就是日本學者蓧原三代幹提出的。所謂兩基準是指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收入彈性基準要求把積累投向收入彈性大的行業或部門,因為這些行業或部門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便於利用規模經濟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潤率;生產率上升基準要求積累投向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最快的行業或部門,因為這些行業或部門由於生產率上升快,單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資率一定的條件下,該行業或部門的利潤率也必然上升最快。
“兩基準理論”的成立是以下條件為基本前提的:①基礎產業相當完善,不存在瓶頸製約;或者即使存在—定程度的瓶頸製約,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動性,資源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向瓶頸部門轉移.盡快緩解瓶頸狀態。②產業發展中不存在技術約束。③不存在資金約束。如果上述條件不存在,兩基淮理論就未必成立,利用兩基準理論選擇優先發展產業也未必可行。
5、動態比較費用論
日本是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因而國際貿易對日本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戰後日本必須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建立國內的社會再生產循環,來實現其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因此,國際貿易理論便成了日本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重點。
在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李嘉圖《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來的“比較成本原理”或“比較優勢原理”長期占主導地位,這一學說正是自由貿易主義的理論基礎。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一個國家輸出的商品一定是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即生產成本絕對低於他國的商品。李嘉圖為了論證自由貿易的優越性,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論”,提出了按比較成本進行國際分工的學說。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的商品,然後進行對外貿易交換。這樣,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簡單地說,就是如果各國都出口各自有相對優勢的產品,放棄相對劣勢的產品,那麼對各國都有利。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則反對自由貿易學說,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貿易保護學說。他指出“比較成本說”不利於當時德國工業化起步較慢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他說:“財商的生產比之財富的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他認為,向外國購買廉價的商品,表麵看起來是要合算一些,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德國的工業就不可能得到發展,而會長期處於落後和從屬於外國的地步。雖然德國采取保護關稅政策開始會使工業品的價格提高,但經過一段時期,在國家建成了自已的充分發展的工業以後,生產力提高了,商品生產費用就會降下來,商品價格甚至低於從外國進口的商品價格。這實際上已包含著“動態比較費用論”的基本觀點,即產品的比較成本是可以轉化的。
蓧原三代平借鑒了李斯特的觀點,提出了“動態比較費用論”,認為發達國家將其重點放在重工業等收入彈性高的產業,而發展中國家隻發展生產農產品等收入彈性低、技術進步率低的初級產業。如果這種分工持續下去的話,就會把現有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就日本而言,要趕超歐美發達國家,原封不動地接受這種靜態的比較成本是行不通的。蓧原三代平認為,那些有潛力的、對國民經濟有重要意義的產業,經過10一15年的扶持,是可以成為強有力的出口產品的。這就是所謂“扶持幼小產業說”,它對後起國家很有意義。
6、不平衡增長論
在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中,對產業部門發展出現了“平衡增長”與“非平衡增長”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直接從生產部門(農、輕、重等產業部門)和基礎設施部門(交通運輸、港口、水利工程等投資大、工期長的部門)的比例關係來研究經濟增長發展。赫爾希曼等人提出的不平衡發展理論,反對羅森斯坦—羅丹所主張的“大力推動”和平衡發展理論。他認為:一是發展中國家缺乏資本,不可能同時投資到各個領域,隻能選擇一些領域進行投資,投資到基礎設施領域,或投資到直接生產領域都可造成經濟的不平衡,即所謂的“非平衡增長”;二是在發展直接生產部門時,順序應該是先發展最後的行業,等到有了足夠的需求,然後向後“聯係”,即先發展最直接需要的部門,再發展間接需要的部門。不但是由第二次產業向後聯係第一次產業,而且還可以由第三次產業向後聯係到第二次產業和第一次產業。這樣,使產品先有市場,才使經濟比較容易發展。
7、重化工業論
日本的很多學者如蓧原三代平、佐貫利雄等也是持“非平衡增長論”的基本觀點,主張重點發展某些產業,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然而,在具體到日本的特殊情況下,應依照什麼原則選擇什麼產業作先導呢?蓧原三代平是日本著名的重化工業論的倡導者,他論證了重化工業符合他在1957年所提出的規劃產業結構的兩個原則,即收入彈性原則和比較生產率上升原則。所謂收入彈性原則就是要求產業結構朝著需求增長較快的產業領域發展的原則;所謂比較生產率上升原則就是要求產業結構朝著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可能性較大,並在國際上有可能居比較優勢地位的產業領域發展的原則。
蓧原認為,平衡發展所有的產業不僅資金有困難,而且必然在資本、技術市場等問題上會發生摩擦。因此,必須重點發展對其他產業誘發效果大的產業。所謂誘發效果即關連效應,指一個產業發展對其他產業發展的影響。它分為前向關聯效應與後向關聯效應。一般來說,重化工業的關聯效應比較大,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可以充分發揮產業間的因果鏈的誘發機製作用,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產業結構重化工業化是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的。蓧原三代平的理論在日本影響很大,對日本政府製定產業結構政策起了直接的指導作用。
8、戰略產業領先增長論
佐貫利雄對如何選擇先導產業提出了“戰略產業領先增長論”,認為日本產業結構迅速實現高度化的秘訣就在於:三組戰略產業在生產、銷售、出口等方麵有效地發揮了產業關聯政策和技術關聯效果,走出了“隘口”,即解決了經濟發展的卡脖子環節。它形象地描述了日本戰後產業各部門梯次領先增長的實際狀況。
第一組帶頭的工業是電力工業,尤其是火力發電的大發展,為大量消耗電能的原材料工業,如石油、石化、鋁、鋼鐵等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動力條件。此外,日本是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一次能源和礦藏稀缺,於是發展造船業,擴大海運,進口大量廉價的能源與資源,以彌補這個缺陷。
第二組帶頭的石油、石化、鋼鐵、造船等工業在電力工業的發展的基礎上蓬勃發展,原材料工業的發展為組裝加工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持別是收入彈性較高的機械工業,如汽車與家電工業等。
第三組帶頭的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向工業高度化方向演進。
這三組帶頭主導工業或稱戰略產業交替領先發展,相繼帶動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產業結構實現重化工業化。石油危機後,日本經濟在電子工業等戰略產業的帶動下,走上了高加工度化的道路。
日本的產業結構理論研究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動態比較費用論”從國際分工的角度,論證了積極規劃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則揭示了日本參與國際分工秩序後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途徑;而“非平衡增長淪”則解決了如何帶動產業結構走向高度化的機製問題,等等。都從不同角度發展了日本產業結構理論的研究。
法國學派的工業產業結構理論研究是20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一般都是建立在傳統宏觀微觀經濟學基礎上的理論研究體係。盡管法國學派的產業結構理論研究主要局限在工業,而且起步較晚,且多半偏向在理論方法上的探討研究,還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但是,該學派的理論研究在對工業產業體係的劃分上的探討以及對工業體係上所采用的幾種主要分析方法非常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