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優化升級概念(2 / 3)

[3846],其他運輸工具。

許多國家也相應製定一套供官方使用的標準產業分類辦法。例如,英國在1963年製定的標準產業分類法中共存27個主要產業類,細分有180個產業亞類。美國在1972年也製定一套標準產業分類法,沒有7位數字編碼,第一數字代表經濟中的產業部門(如5代表貿易、0代表農業和林業、2和3代表製造業等等),前兩位數字代表產品類,共99種主要類,然後再進一步細分到7位數字,共分為約有7,500種不同產品類型。中國也十分重視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的分類,並將其作為國家的一項標準工作來進行管理,在國家標準局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把全部的國民經濟分為16個門類、91個大類、300多個中類和更多的小類。這16個門類依次是:A類的農、林、牧、漁業(含5個大類);B類的采掘業(含7個大類);c類的製造業(含30個大類);D類的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合3個大類);E類的建築業(含3個大類);F類的地質勘察業、水利管理業(含2個大類);G類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含9個大類);H類的批發和零售貿易、管飲業(含6個大類);I類的金融、保險業(含2個大類);J類的房地產業(含3個大類);K類的社會服務業(含9個大類);人類的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含3個大類);M類助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含3個大類);N類的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含2個大類);o類的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含4個大類);P類的其他行業(合1個大類)。

聯合國標準產業分類的持點是和三次產業分類法保持著穩定的聯係。標準產業分類的大項,可以很容易地組合為3個部分.從而同三次產業分類法相一致,其實質局限性也是存在的,但比起三次產業分類法更進一步了。美國的標準產業分類法分得更細,對產業組織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般地說,標準產業分類在劃分產業時要考慮以下3個因素: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種類、生產工藝與技術的相似性、統計上的需要與方便。

5、生產結構產業分類法

生產結構產業分類法,是指以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產業之間的關係和比例為目的的產業劃分法。這裏的產業單位是以它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相性質為根據確定的,它同前麵所列舉的分類法有所不同,它沒有一個統一規範。由於研究分析者不同的分析目的,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分類法,並帶有明顯的專用性。

(1)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

德國經濟學家w.G.霍夫曼基於研究工業化及其階段的需型,使用了如下的產業分類:

①消費資料產業(Consumpricngoodsindustries),其中包括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皮革工業和家具工業。

②資本資料產業(capital goods industries)。其中包括冶金及金屑材料工業、運輸機械工業、一般帆械工業及化學工業。

⑶其它產業、其中包括橡膠、木材、造紙、印刷等工業。

產業產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費資料則歸入消費資料產業,75%以上為資本資料的就歸入資本資料產業(資本資料就是形成固定資產的生產資料),難以用上述原則確定歸屬的產業就歸人其他產業部分。霍夫曼這種分類的主要目的在於區分消費資料產業和資本資料產業,研究它們兩者比例的變化趨勢。

(2)“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使用的生產結構分類法

①基礎材料的產業:礦業、化學工業(不包括化纖與化纖原料)、石油及煤炭加工工業、水泥、玻璃、建築用陶瓷、石料等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屈工業、金用材料工業。

②加工組裝產業:一般機械、電氣機械、運輸工具、精密儀鋁等工業。

③生活消費品產業:食品造紙等工業及其他製造業。

④建築業。

⑤商業。

⑥服務業。

⑦其它。包括農、林、水產業、電力、煤氣、供水、金融、不動產、運輸、通訊及其它。

(3)產品生產階段分類法

按產品生產階段可把產業劃分為上遊產業、中遊產業和下遊產業。上遊產業是處於產業生產的初始階段(初級階段)生產初級產品的部門,具有兩個待點:即生產階段是初始的;產品是初級的。初級產品一般是經過一次加工,在技術、質量方麵是低級的價值較低的如鐵礦產品、原棉、生絲等。中遊產業是處於產業生產過程中間階段的部門,中間產品比初級產品在技術性能質量和價值上都較高如生鐵、棉紗等。下遊產業是處於生產過程的最終階段的部門。其產品是已經完成加工、質量、性能都合格的能用於生產、建設(包括出口)投入市場消費的產品,切機器設備,成衣等。

6、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依照不同的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及存在狀態的差界,劃分為勞動密集型(勞動集約型)產業,資本密集型(資本集約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技術集約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體力勞動所占比重較大的產業。例如食品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工業、服務業(商業、旅館、飯店)等均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樣的產業中,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低,主要消耗的是活勞動。

(2)資本密集型產業。是物化勞動所占比重較大的產業.如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機械製造業都用於資本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中,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高。

(3)技術密集型產業。主要是腦力勞動所占比重較大的產業。例如電子計算機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等。這類型產業具有消費資源少,產生公害少,產品價值高的特點。因而,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越高,技術密集型產業越發達。

這種分類方法從一個側麵去研究產業結構,實用性較強。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看,它們的產業結構一般經曆了由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結構過渡到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再到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發展過程。因而,一些經濟學家運用這種分類方法,可以大致上對數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作出判斷。

但由於這種分類方法的各種衡量指標始終難以確定,實際應用困難較大。這種產業劃分把各個產業使用的各種資源的組合在產業之間進行比較,所以,它隻是一種相對劃分,而不是絕對的劃分基準。此外,這種分類方法的理論依據也不完善,尤其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界限在理論上也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況且這種產業之間對資源依賴程度的差異,是由各個產業使用的工藝技術上的特征決定的,不同的國家地區資源的擁有狀況也不盡相同,具體每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也不能一概而論。

(三) 產業結構

1、產業結構的含義

在經濟學發展史上,“產業結構”是個比較新的概念。雖然,產業結構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斯密、魁奈等古典經濟學家,但這一概念的意義及用法,直至20世紀60年代仍相當混亂,更談不上完整助理論體係。直至70年代初,在日本一些經濟學家的極力倡導下,才逐漸把它們區分開來。產業結構專指產業間關係結構,而產業內部的企業間關係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對象。

產業結構的含義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係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係。各個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在經濟活動過程中有著廣泛的、複雜的和密切的技術經濟聯係。如一般各產業都需要其他產業為自己提供產出,作為其生產要素的供給;與此同時,各產業的產出也必須由其他產業進行消費,再生產過程才能繼續下去。因此,這種由各產業在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係,是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規律。而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係,則是這種內在規律的表象和反映。它通過對產業結構的曆史、現狀及未來的研究,尋找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一般趨勢,為規劃未來的產業結構提供理論依據分析產業間的比例關係,主要使用兩類指標:一類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其所占的比重,各產業的資本額及所占的比重;另一類是各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國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我國以前在產業結構的分析中,常用總產值指標,弊端較多。為避免重複計算,在西方產業結構研究中,不使用總產值這個指標。為克服總產值的弊端和與國際接軌,我國現在已開始使用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指標來分析產業結構。

2、產業結構的特征

由於產業結構是由各要素按照某一方式進行的有機聯係,而不是各要素雜亂無章的簡單堆積,所以,它表現有以下幾大特性:

(1)產業結構的係統性

國家的經濟活動,構成了一個社會經濟係統,而產業結構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則是這個社會經濟係統的一個重要的子係統。作為一個係統,其組成的要素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關係。在產業結構這一係統中,這種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關係體現在結構內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係上。依據這種聯係,各產業就組成了一個其整體的功能要大於各產業功能簡單之和的結構係統。這就是產業結構的係統性。大家知道,輕工業的主要原料來自農業,農業的豐歉必然較大程度地影響到輕工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列整個工業的發展。由於各地的資源蘊藏狀況和經濟優劣不同而形成了地區間的分工協作關係,因此,一個地區的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商品運入,同時,又需要大量的商品運出。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交通運輸設施,該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然受到製約。

產業結構是一個有機整體,決定了產業結構整體作用的關鍵因素並非結構中的最強因素,而是結構中的最弱因素。我們以企業微觀生產中的一個實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比如,菜產品生產中經過的工序為車一銑一刨—’磨,若各工序現有設備每天的生產能力為:車,1000件;銑.1200件;刨,1100件,磨.950件。那麼,顯而易見,這種產品每天最多生產出的成品件數不是1200件,而是950件。

(2)產業結構的層次性

結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受工業經濟結構、農業經濟結構、商業經濟結構、產業政策、市場消費結構、自然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錯綜複雜而又有規律運動的因素,形成了結構的層次性。我們都知道,在一個係統內,層次較低的子係統的運轉應當始終圍繞母係統的目標進行。子係統超越這一軌道的超級行為,將有礙於母係統目標的達成,甚至導致母係統的解體。產業結構可分為三大層次:第一層次是三大產業結構,即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第二層次是三大產業的內部結構,即第一次產業的農、林、牧、副、漁業結構;第二次產業的工業、建築業結構;第三次產業的商業、金融保險、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服務業、公務等的結構。第三層是產業內的行業結構,如種植業結構、輕重工業結構、客運與貨運結構.等等。在產業結構這一係統中,層次性的特征要求各產業的發展應當在國家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下,不斷追求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那種不顧總體目標而追求某一產業“一枝獨秀”的發展方式,將給一國的產業結構帶來嚴重的失衡,最終造成延緩經濟發展的後果。

(3)產業結構的動態性

產業結構是由眾多的要素組成的.各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始終運動變化的,這就決定了產業結構也具有動態性。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同一曆史時期的不同國家或地區,由於社會需求、生產水平和生產條件等方麵的不同,產業結構的模式也就有所不同。各產業的發展過程,要經曆孕育起步、高速增長、成熟以及衰退等階段,有著一定的產業發展周期,而整個產業結構的演進,就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依次有相應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影響和帶動著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使整個產業結構的演進反映出一定的發展規律。強調產業結構的動態性並不是說它就沒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地說.產業結構各組成要素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一定時期內隻可能是量變的階段,而未發生質變,這時結構的實質尚未變化,產業結構也就具有相對穩定性。’

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升級

(一)產業結構優化

1、產業結構優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通過產業調整,使各產業實現協調發展.並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的過程。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不是指產業結構水平的絕對高低,而是在國民經濟效益最優的目標下,根據本國的地理環境、資源條件、經濟發展階段、科學技術水平、人口規模、國際經濟關係等特點,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之達到與上述條件相適應的各產業協調發展的狀態。但從動態看,產業結構水平應是一個提高的過程。盡管在各發展階段和時點上優化的內容不同,但一般而言,主要包含下邊幾個方麵的內容和要求:

(1)產業結構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經濟發展的階段上,根據消費需求和資源條件,理順結構,使資源在產業間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2)產業結構高度化。要求資源利用水平隨著經濟技術的進步不斷突破原有界限,從而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向朝陽產業的成長。代表現代產業技術水平的高效率產業部門比重不斷增大,經濟係統內部顯示出巨大的持續創新能力。

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度化有著密切的聯係。產業結合理化為產業結構高度化提供了基礎.而產業結構高度化則推動產業結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著眼點主要是經濟發展的近期利益,而產業結構高度比則更多地關注結構成長的未來,著眼於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

(3)產業的均衡發展。要求產業部門間的協調均衡和穩定的發展,即從時間序列的產業波動性評價產業的均衡。產業的協調發展,是指產業部門、產業要素在產業發展中要協調一致。

(4)產業發展的效率。它要求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做到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特別是要以提高效益為主要目標。

2、產業結構優化的標誌

產業結構優化在各個時期的內容是不同的,但一般而論應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合理化反映了產業的發展符合社會需要,產業間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高度化反映了產業結構的技術水平高,效益好。

(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誌

國家的國民經濟能否協調發展,從而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取決於這個國家能否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能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需要。

合理的產業結構應能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如果一種產品貨不對路或供過於求,那麼生產這種產品的勞動或部分勞動就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價值或部分價值也不能得到實現。在社會資源—定的條件下,某些產品供過於求或貨不對路.就意味著另一些社會需求的產品空缺或供不應求.從而決定了生產各種產品的產業部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效益不好,顯然,這樣的產業結構是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②能使現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這裏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技術資源等。社會現有的資源構成了社會實際的和潛在的生產能力。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需要情況,建立一個與資源及其結構相適應的產業結構,使各種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現有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避免資源的浪費,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標誌。

③能使產業間協調發展。

社會化大生產客觀上要求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順暢進行,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發展。這種數量比例關係存在於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的各環節之間。如果產業之間的比例不協調,就意味著某些產業的產品供過於求,某些產業的產品又供不應求,資源就不可能得到合理利用,社會勞動必然造成浪費。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應該是各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④有利於吸收當代最新科技成果。

產業間的協調發展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可是,在落後的傳統產業之間,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仍然能保持平衡.但這樣的結構水平低,效益差,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當然也就不能算是合理的產業結構。合理的產業結構應該是能吸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效益,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⑤能充分地利用國際分工與協作。

由於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和各國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不平衡,客觀上要求進行國際分工與協作。合理的產業結構,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自然資源以及國際分工的好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利用國際市場,進行對外貿易,促進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⑥能保證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前述的幾個標誌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合理的產業結構的要求,所以,不能單獨用那一個標誌去判斷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經濟效益是一個綜合反映。如果產業結構合理,經濟效益一定較好;如果現有產業結構比基期產業結構台理,那麼現有的經濟效益—定比基期的經濟效益好。

分析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方法,目前國際上主要有比較法和影子價格法兩種:

比較法是國外學者根據發達國家的曆史資料和一定時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不同,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相應的對比,得出的結論是: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產業部門結構按一定規律變化著。其變動總趨勢是農業部門比重下降,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比重上升。但由於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是由多方麵因素決定的,除自然、社會因素外.還有曆史的因素,而兩地的各種因素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影子價格法是用各產業部門的影子價格與其整體影子價格平均值偏離程度來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偏離越小,產業結構就越趨合理。影戶價格不是現行價格,而是通過線性規劃方法對有限資源進行最合理分配時所提出的一種計算價格,是反映某種資源合理利用的經濟效果價格。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當各種產品的邊際產出相等時,就表明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各種產品供需平衡,產業部門結構達到最佳組合。

(2)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標誌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就某一經濟發展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技發展水平而言的,因此,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是永不停止的過程,其內容也是不斷變化的。

①產業技術結構水平的提高。

產業的技術結構水平提高是指各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工藝的技術含量增大。具體表現為高附加價值、高需求彈性的新興產業不斷湧現,如信息產業、計算機工業、宇航工業、生物工程、新型能源與新型材料工業等;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技術在產業間的轉移速度加快,各工業部門愈來愈多地采用高級技術,以知識技術密集為特征的尖端工業的廣泛興起和發展;高新技木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增大,地位提高,轉化為主導產業的可能性增加。因此,科學技術是促使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因素,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②產業競爭高級化。

壟斷形成的規模經濟與競爭產生的活力之間存在矛盾,產業結構高級化就是要解決這對矛盾,即要通過競爭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技術進步,又要很好地發揮規模經濟的作用。競爭高級化表現為各產業的技術水平普遍提高,競爭從分散小規模的自由競爭轉化為集團間大規模的競爭,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實行多角化經營.競爭範圍更為廣泛和複雜化,價格競爭的地位下降,而服務性競爭等“軟競爭”的地位逐漸上升;產業間的關聯度提高,競爭的連動作用大,產業結構係統中的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基礎產業能協調發揮作用。這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內容。

③產業結構的開放度提高。

產業結構的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通過對外貿易等國際經濟交流方式形成,並在國際間實觀均衡發展。開放的產業結構.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產業的發展是非均衡的,產業的均衡發展是在國際間實現的,這是分工國際化和市場國際化的必然趨勢。產業結構的開放包括:一是需求的開放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產需求和個人消費需求多樣化。由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經濟優勢不同,生產的產品難以充分滿足生產和個人的需求,隻有通過國際貿易來相互彌補。二是技術的開放性。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引進與利用外因先進技術,是提高本國技術水平,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手段。三是資源利用的開放性。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實行國際間的分工協作,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優勢和節省相對貧乏的資源,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果,促使國民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二)產業結構升級

1、產業結構升級的含義

產業結構升級是指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實現了由低級向高級的結構轉換,也可以說產業結構升級是產業結構成長過程中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產業結構成長過程包含著不止一次的結構均衡——非均衡轉換關係。從結構均衡要求出發,產業結構成長形態有三個不同層次: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合理的產業結構和最優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或最優,關鍵在於產業間是否協調。所謂產業結構,就是產業之間內在的有機聯係形式,在這種聯係形式中,產業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一種不同於各產業能力簡單總和的整體能力。產業之間的相互配合越是協調,結構整體能力就越強,這種產業結構就是合理的。如果整體能力達到最大化,這時產業結構就是最優化。反之,結構關係不協調,結構整體能力就低,產業結構就是不合理的。據此,我們可以對產業結構成長的三個不同層次作如下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