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朝堂分裂兩派平 第四百一十一章:朝會首交鋒(2 / 3)

第一次交鋒,竟然是以士族派稍微占優勢而告終。他們不覺得有任何的轉機,因為這個命令是陛下下達的,陛下是什麼人?那可是軍政在手手腕鐵血的君王,整個大商都不可能有人改變陛下的決定,他們除了接受,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寒士派隻能寄希望於老丞相的公正上了,若是老丞相不會被李玄武幹涉,那麼這次也算是不分伯仲,各有好處,但若是李玄武在背後弄點小動作,以他吏部尚書的位置,簡直是輕而易舉,到時候就會令他們陷入被動了。

王昭榮給胡庵一個眼色,胡庵便上前道:“陛下,臣有本上奏。”

“哦?朕忽然發覺今日你們都有很多話要說啊。”楊曠有意無意的說了這麼一句,揮揮手示意對方說下去。

胡庵繼續道:“刑部在昨夜的戰鬥中損失了不少人,這次人手上的補充,刑部也必須攬入更多的人手。可能陛下不知道,刑部的人做事風格與其他官員不同,臣作為刑部尚書,最清楚哪些人適合招進來,所以臣懇請陛下讓臣全權負責刑部人手補充一事,也算是為刑部的考慮。”

“言之有理。”楊曠當然知道這是寒士派想出的應對之策,不過他還是裝傻繼續道:“朕準了,就你來負責吧。”

寒士派似乎像是扳回一場的樣子,全體的心情都很激動。雖然不過是刑部那一部分的優勢,卻是一種讓所有人解氣的方式,士族派令他們厭惡,怎麼樣也不能被他們牽製。

李玄武這回沒有去反駁,他心裏明白寒士派想的是什麼,要麼就接受,要麼就反抗,寒士派很聰明的通過這種方式無聲的反抗士族派的崛起。這跟他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士族派的人,可李玄武自己清楚,他不過是一顆棋子,一顆為了平衡朝堂的棋子,不管兩派如何發展,他都可以冷眼旁觀,他要的不過是自己的愜意。

在張奕之臨走之前,他就被告之朝廷平衡是必然的結果,可能張奕之的眼光的確狠辣深遠,但李玄武做這件事的原因,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他看著現在逐漸白熱化的局麵,對此很是滿意,相信陛下更為滿意,這便是陛下要的互相掣肘,互相製衡的道理。

你就是要去分裂朝堂,這樣陛下會更滿意,你也會更安全。這是張奕之的原話,李玄武一直清楚的記在心裏,也逐漸想明白了話中的含義。隻有按照陛下的意思去行事,他的安全就能受到保障,能為陛下所用,那便也會受到陛下的保護,誰會不需要一個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的棋子呢。李玄武要扮演的就是這個角色,替罪羊一般的提議重啟士族,為分裂朝堂拉開了序幕,也有了如今的成效。

寒士派和士族派都沒有能如願以償,可真正無所謂的人隻有三個,一個是陛下,一個是丞相,一個便是李玄武自己。

都說官場水深似海,不是沒有道理的。正因為這樣一個無法明麵上撕破臉皮的環境,才造就了人心叵測計謀百出的情況,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思,也有各自的堅持。士族派想要拿回屬於自己的利益,寒士派也欲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就讓他們兩派爭下去吧。

不過除此之外,李玄武還發現了一個更加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寒士派對他的態度,不光從他們的手段,就是從眼神和神情都能看出深深的敵意,這幫家夥看來是要聯起手來對付自己了,不過李玄武完全不在意,他覺得更有意思,興趣也慢慢的被提起來了。

崔雲逸最令他關注,這個三年來都對自己一視同仁的人,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兩派的紛爭之中,李玄武不認為崔雲逸是主動對付自己的,恐怕是在寒士派中,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否則他自己也會受到牽連。

原來如此,你終於做出了決定了啊,李玄武心中複雜的想到了這些,二人之間的仇恨固然放下,然而現在卻又要萌生一段新的恩怨了,這正是李玄武想要的,朋友是一個人存活的理由,同樣,敵人的存在也必不可少,敵人的意義甚至比朋友更加重要,有一個敵人,你才能越加享受和奮鬥。

崔雲逸這樣的人,是理想中合格的對手,不難解釋李玄武何必大費周章的屢次找崔雲逸的麻煩,原來他是那麼的渴求一個對手啊。

看著寒士派的敵意,李玄武很是興奮的享受著其中的過程,而他的表現,同樣也在楊曠的眼中。楊曠看到了李玄武眼中的執著和享受,這人是他重要的棋子,也是朝堂平衡的關鍵,世上還真是什麼人都有啊,楊曠憐憫對方的同時,也在欣賞他,或許此人會是一個合格的棋子吧。

寒士派和士族派,首次的交鋒就此結束,兩派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交際,不能讓任何一方做大,也不能讓任何一方被消滅,楊曠作為棋手,必須要時刻關注和小心,他精心布下的這個局,不過是諸多計劃中的一項,最重要的,永遠都隻是那一統天下的夙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