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朝堂分裂兩派平 第四百一十一章:朝會首交鋒(1 / 3)

商都朝會再次開始,朝堂上文武百官盡數到齊了,不管是受了傷還是在前一夜的晚上受到什麼影響,無一人缺席,足見今日早朝對他們的重要性,不可錯過的。

而其實在這兩排官員之中,派別已經分的很清楚了,當今朝堂之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士族派,一種是寒士派。並不是說士族中人全都是士族派,像是崔雲逸他們幾個就堅定的站在寒士派那邊,而寒門子弟也有不少依附在士族派的。

李玄武和崔雲逸這兩個派別的首要人物,同樣出現了在朝堂之上。正所謂是仇人見麵分外眼紅,崔雲逸和李玄武倒是沒有多大的表現,可他們各自派別的人卻已經摩擦出了火藥味了,兩邊都是毫無善意,一副要在今日決勝負的架勢。

楊曠早早的就坐在了龍椅之上,看著他們互相對峙。在他意料之中,士族和寒門果然是無法相容的,不過這也很好的達成了他平衡朝堂的目的。士族派和寒士派就是該這麼互相平衡,這樣才能確保權力不會太過偏向任何一方。

“啟稟陛下!”尚書令崔雲逸率先開口,象征著今日朝會真正主題的開始,“臣有本上奏。”

“愛卿說吧。”楊曠眯著眼睛靠在龍椅上,靜觀其變。

“大商正處在準備的時期,如此關鍵時刻,臣覺得需要更多的人手,陛下的科舉改製之策很有成效,如今更是該大力實行的時候,臣請陛下下旨再舉行一次科舉。”

再舉行一次科舉,就意味著能輸送更多的寒門子弟,背後的意圖人盡皆知,不過是為了壯大寒士派的一種說辭罷了,崔雲逸之所以要這麼做,就是為了壓製住士族派。

這樣一來,那些士族的眼神頓時不善起來了,李玄武作為提議重新啟用士族的人,也是士族派最具代表的人,他不遑多讓的開口道:“臣反對,朝廷目前人手充足,崔大人的好意值得尊敬,但並不合理。”

“李尚書這是何意?大商整治用人之際,李尚書卻說人手充足,不會是忙昏了頭吧、”崔雲逸很快就反擊道:“陛下,朝廷雖然各個職位都沒有空缺,但不能說人手就充足了,臣以為大商若要在未來更好更快的發展,光憑這點人是不夠的,所以臣堅持臣的看法,認為大商需要更多人才。”

李玄武露出了笑容,那種皮笑肉不笑的笑容,隨即道:“尚書令早這麼說不就行了嗎?害的我誤會了尚書令的意思。既然是要更多的人手,那麼臣作為吏部尚書,義不容辭啊。”

吏部尚書才是負責科舉的人,李玄武若是插手,便不會讓崔雲逸如願以償的招募更多的寒門子弟。

雙方都不會退讓,隻會爭鬥的越來越凶罷了。崔雲逸自然是不會給李玄武機會,反駁道:“李尚書的好意心領了,我卻認為李尚書應該避嫌,畢竟重啟士族一事,也是李尚書的提議,若是依然由李尚書來總理科舉一事,未免不足以令人信服,臣請陛下交由臣來辦理。”

“那麼尚書令來辦就妥當了嗎?這也不符合規矩吧,這樣豈不是在將官職權力形同虛設,未免太過可笑。”李玄武冷嘲熱諷了一番,絕不會讓出這個權力。

楊曠大致看出了雙方的態度,明白政策已經出了效果了,他作為皇帝也要開口:“行了,都先退下。”崔雲逸和李玄武不敢怠慢,雙雙退回了隊伍之中,眼神卻還是銳利。

“你們各執一詞,朕一時間也不知道你們究竟誰更適合,但朕聽得出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你們也都有這個能力。”楊曠思慮了片刻,道:“大商要抓住這個機會快速的發展,人手上麵,的確要補充一點,你們兩位都身居要職,且也繁忙,朕覺得你們都不合適去做這件事,這樣吧,老丞相最近還有時間嗎?”

話題突然拋給了從頭到尾沒怎麼說過話的丞相李彥身上,這位老臣慢慢的走出,沉聲道:“隻要是陛下吩咐,老臣永遠都有時間為陛下效力,還請陛下吩咐。”

朝臣們麵麵相覷,基本上是差不多明白這事情的歸屬到了誰的手上。李彥不涉黨政,也沒有多餘的身份,他來處理這件事情是最合適不過了,絕對是公平公正。

楊曠滿意的點點頭道:“那正好,此事便交由老丞相去全權處理,任何人都要不得幹涉。不過吏部尚書的職位也並非是形同虛設,李玄武,你依舊要參與,不過凡事要以老丞相為主,不得有任何的僭越,你可明白?”

到了最後,還是給了士族派一點幫助,楊曠不是偏袒,隻是有意促進 平衡。士族派才剛剛被提拔啟用,勢力和根基絕對是不如寒士派的,如果不給他們一點優勢,他想要的平衡也不會更快的出現,反而還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這也是楊曠為什麼還是給了李玄武參與機會的理由。

李彥和李玄武雙雙應和道:“臣謹遵陛下旨意。”

李玄武說完還不忘朝著那邊的寒士派拋了一個充滿諷刺的眼神,這下子可讓寒士派們紛紛氣憤,如此小人的作為,讓他們心裏麵很不舒服,當然也包括崔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