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新帝即位以來的第一次朝會,文物百官皆不敢缺席,現在可以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的是有機會往上爬了,憂慮的是不知道新帝會不會有自己的想法。
皇帝是最高權力的象征,意味著他的決定不可違背,除非百官死諫,但是百官們各有心思,沒有足夠的凝聚力,所以這種事幾乎不可能發生。皇帝還是那個一言九鼎的陛下,一句話就是舉國都要奉行的聖旨。
大臣們另外有些膽寒就是外麵增添的禁軍,本來朝堂內外隻有五百守衛,但是新帝卻增加了五百,也就是說外麵足足有一千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禁軍,雖說增加點守衛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大臣們總歸在心裏有些隱隱不安。
隨著大臣們心中的盤算,謝量海的那一聲“陛下到——”又熟悉的傳到了整個大殿上,所有人都馬上跪拜高呼:“恭迎陛下——”
楊曠穿著龍袍來到了朝堂之上,自己先坐在龍椅上後,才緩緩道:“眾卿平身。”大臣們紛紛起身。
至於謝量海,本來大臣們以為隨著先帝的病逝此人不會再擔任內務總管,可是誰知道新帝卻留下了他繼續服侍自己,也是讓大臣們意想不到。
楊曠馬上就要開始正題了:“今日乃是朕首次主持朝會,眾卿需直言進諫,不可畏首畏尾。當今國事,非朕一人能支撐,所以眾卿身上的擔子也不會輕鬆。”
這說的奇奇怪怪的,頗有些給人心理準備的感覺,怎麼說了,大臣們還是忐忑不安,就好像總覺得楊曠一定在準備著一些什麼等待著他們一樣。
隨後楊曠就開口申明道:“朕奉先帝遺照即位,而此前九江王楊滸的叛亂使得整個洛陽城陷入混亂,大商的根基也搖搖欲墜,光是這份罪孽,叛亂黨羽都罪無可赦,因此朕決議,所有叛亂黨羽,一律處決,而罪首楊滸,雖然死罪難逃,可其身懷本國機密,因此暫不處理。”
首先就來了個下馬威,殺人立威。叛亂自然是每個統治者不能容忍的,腥風血雨之後,叛亂黨羽的處決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隻不過唯一讓他們有些不解和不滿的地方,就是為什麼沒有處決這場叛亂的始作俑者也就是九江王楊滸。
很多大臣在被楊滸囚禁的期間都結怨很深,一聽到楊滸暫時不會處置,都開始議論紛紛。他們之所以有膽子在楊曠麵前議論,還是因為先帝的仁慈寬厚,他們還天真的認為自己有資格這樣。
楊曠看在眼裏,也記在心裏,沒有直接表露態度,而是擺出笑容道:“朕知道這個決定會有很多人不滿,但是事關重大,朕不準備收回成命,爾等還有什麼想要說的?”
身為皇帝言明了決定,接下來如果還有誰反對不給麵子,那就會成為楊曠的眼中釘,所有大臣們雖然依舊在議論,卻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反對這個決定。
可總有人會冒出頭來做一個出頭鳥,比如在被囚禁期間受刑的戶部尚書,整個人都十分的激動,偏偏要在這個節骨眼“挺身而出”:“陛下,臣覺得不妥,叛臣楊滸起兵叛亂,禍亂之深誰人不知,若不處決以正視聽,如何杜絕此等叛亂之舉,大商日後也會受此弊端。”
大臣們見有了出頭鳥,一個個都來勁了,於是紛紛也有意向要附議,整個朝堂開始變得嘈雜起來。而楊曠隻是靜靜的看著他們鬧騰,心中毫無波動,看來這幫大臣也是希望維護他們的利益,想讓自己重視他們,沒錯是沒錯,就是不懂變通,這無疑於是讓楊曠沒麵子的舉動。
而且楊曠並不是為了麵子,更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殺楊滸,隻是因為楊滸身上還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秘密,關乎著大商的未來和前景,這幫大臣不明白也不要緊,非要如此不顧及大局的莽撞,就這些廢物,還怎麼複興大商。
於是楊曠把視線移到了左丞相李彥的身上,李彥也看到了陛下投來的目光,馬上就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了,便扯了扯嗓子低吼道:“肅靜——這裏乃是大商的朝堂,豈容嘈雜!”
李彥一喝,朝堂迅速的安靜了下來,沒有人再七嘴八舌,但大臣們的目光似乎都是一致的看向楊曠,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就是一心要楊滸死。
楊曠見朝堂安靜下來,才慢悠悠的開口道:“爾等所說,朕已明白。可朕也有一個問題問你們,此次動蕩爾等可有出力?不要告訴朕你們無力反抗,據朕所知,好像多數人都沒有反抗直接就妥協了吧,或者說有人隻是在觀望局勢,隨機應變,無論朕和楊滸誰贏了,都可以吧。”
大臣們紛紛心中惶恐,見過說話直接的,可沒見過這麼直接的,而且還是當朝的陛下。令人擔心的是說出來的都是真的,的確有很多官員在被囚禁的時候妥協觀望。
而陛下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難道是楊滸透露的?大臣們開始慌了,剛才的氣勢也不知道去哪了,可戶部尚書沒有妥協,覺得自己有資格追究,便死心不改的說道:“臣對陛下之忠心,日月可鑒,臣絕不會做出此等不忠之事。可楊滸身為罪魁禍首,若不誅殺,何以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