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句大逆不道的話,楊曠現在已經是有著皇帝的權力了,首先他是大商的親王,未來的儲君,獨得商帝寵愛放縱,在地位上就很有威望、其次是他又有北境的兵權、隨後他還擊敗了崔氏集團,鎮壓了大部分的士族。放眼整個商國,已經沒有人比他還有權勢了,要兵有兵,要名有名,要勢力有勢力,要民心有民心,要威望有威望,他根本不需要其他的東西了,跟無上皇位僅僅差那一個登基了。
父皇沒有猜忌自己,也沒有防著自己,把他的愛全身心的放在了自己身上,寵愛中肆意的放縱,也養成了楊曠囂張跋扈的秉性。或許正因如此,楊曠開始迷失了一些該有的規矩,但他知道父皇完全不是因為這一點生氣,父皇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命和大商的命運才狠下心舍棄平陽公主,作為一個父親更是一個國君,承受的痛苦比楊曠還要徹骨,而自己卻為了一己之情去駁斥父皇的決心,實在是讓父皇為他的幼稚感到憤怒和失望。
“殿下明白了嗎?”謝量海的聲音將楊曠拉回了現實,後者有些恍惚的看著他,回答道:“明白了。感謝公公的指點,本王就當是公公正麵回答了本王以前的問題。”
以前的問題指的當然就是楊曠邀請謝量海加入自己陣營的問題。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向不諳朝政的謝量海居然沒有拒絕,還報以微笑的點了點頭道:“陛下這些年是越加勞累,奴才看在眼裏,真的是傷心不已。既然陛下要將重擔交給殿下,還請殿下變得更優秀吧。”
說完此話,楊曠不再攔著對方了,謝量海也進了寢宮去侍候陛下了。
變得更優秀,足以擔起國君的重擔。這份職責實在是太難了,楊曠感覺到無力,努力了那麼久,以為自己已經心狠手辣了,到頭來卻還是心存婦人之仁,說句實話,直到現在,他依然不想用妹妹來換取和平。
........
........
唐廷之內,迎來了商國遣來的信使,而送信的人,是商國小有名氣的尚書令陳坤。
唐帝在百官麵前閱讀了那封信件,沉吟道:“那麼貴國陛下的意思,是認定我國商隊遇襲一事與貴國毫無關係嗎?”
“我國陛下並未如此說。”陳坤麵對別國百官注視下,坦然的回答道:“此事還需調查,不能說毫無關係,但是我國陛下還是希望避免不必要的戰爭,畢竟兩國生靈塗炭都是雙方不想看見的。還請貴國陛下高抬貴手慷慨的給我們調查的時間。”
參見朝會的既然是百官,自然也有龔起他們在,至於龔孝先和羅如烈,一般都是不參加朝會的,此刻也身在朝堂之中,無數雙主戰的眼睛都放在了孤身前來的陳坤身上,施加的壓力可想而知。
大將軍龔起不以為然站出來道:“陛下,臣有話說。”
“愛卿但說.......無妨。”唐帝違心的說道。
“這位信使,我知道你在貴國擔任的職責是尚書令,屬一品京官,如此身段居然親身前來,著實讓我佩服,但,”龔起發出了轉折點:“此事影響甚遠,不是調查就能搞得清的,再說你們調查需要多久,難道一百年查不出來我們也得等著嗎?”
陳坤淡然一笑道:“您就是威震天下的北唐猛虎龔起龔大將軍吧,上次您來我國的時候見過一麵,恐怕您也不記得了。敢問上次龔大將軍前往我國所為的不就是和平嗎?您不會不記得吧?既然兩國都是為了和平,何必非要用戰爭來處理這件事情,貴國陛下仁德明理,龔大將軍也是心係和平,又何以說出這些話來反駁外臣呢?”
誠懇的態度和詭辯令人很難對付,雞蛋裏挑骨頭也是技術活,但是龔起顯然沒有那個本事去“挑骨頭”,以陳坤的嘴巴來說,實在是找不到紕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要找到壓製陳坤的辦法,龔起做不到,不代表其他主戰的人做不到,為此龔孝先和羅如烈不約而同的一起站了出來請示道。
“陛下,老臣有話要說。”先開口的是龔孝先,“如信使所說,上次我國派遣大將軍前去的確是為了和平,但是並未遞交和約,本來我國陛下是想逐漸遞進友好關係,奈何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方才信使也說過了,與貴國不一定毫無關係,那就是說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認為向貴國發動戰爭並不是毀約,而是為了維護大唐國威而進行的手段罷了。”
羅如烈也隨後附和道:“沒錯,臣也認為如此。我國的商隊在貴國遭遇了襲擊,對商隊隸屬的家族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侮辱,如果這都要草草了事的,對陛下的名譽來說是不可計量的損失。”
受到兩位將門家主壓迫的唐帝微眯起雙眼,陰沉道:“兩位愛卿的意思是非要開戰不可了?”
“臣不敢,臣隻是規勸陛下罷了。”
“臣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