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複而成。第一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子與三拍子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後,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的同一音型連續著,卻並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此後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題,後來又反複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國大文豪--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柴科夫斯基一直對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認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
意大利隨想曲完成於1880年夏,初演於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羅馬,其間廣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間音樂素材。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說:“在過去的數天中,我已寫好了《意大利隨想曲》的草稿,這是根據意大利民間的若幹流行曲調而寫成的。我想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要歸功於這些從無意中得來的動人曲調--有些是我從民歌集裏收集來的,有些是我在馬路上親耳聽到的。”由此可見,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之所以雅俗共賞,流傳廣泛,與他不斷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有著密切關係。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作於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別進行修訂。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當時作者隻有29歲),也是他流傳最廣泛的作品之一。題材取自莎士比亞的同名悲劇,羅密歐和朱麗葉分別是蒙泰歐和凱普萊特兩大貴族家族的青年男女,雖有勞倫斯神父相助,但終因兩個家族的世仇,導致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劇。柴科夫斯基采用著重刻劃悲劇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樂曲成功地體現了戲劇的主題思想。在音樂史中,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題材的音樂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
舞劇《胡桃夾子》兩幕三場夢幻芭蕾舞劇,作於1892年。劇本是彼季帕根據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話《胡桃夾子和鼠王》及大仲馬的改編本寫成的。作者從舞劇中選了六首曲子作為《胡桃夾子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響樂演奏會上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劇在彼得堡首演。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劇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劇精品之一。舞劇的音樂充滿了單純而神秘的神話色彩,具有強烈的兒童音樂特色。
舞劇《天鵝湖》四幕芭蕾舞劇,作品作於1876年。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裏采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從此成為世界芭蕾舞的經典名著。《天鵝湖》至今仍是舞蹈家們所遵循的楷模,同時也是一部現實主義舞劇的典範。
憂鬱小夜曲作於1875年,小提琴獨奏,管弦樂伴奏的樂曲(在演奏會上,通常以鋼琴伴奏演出),1876年首演於莫斯科。本曲具有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音樂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調,又有甜美的韻味,是通俗演奏會常選的曲目。一般來說,器樂上的小夜曲都是一些象輕快的組曲一樣的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這首樂曲裏,柴科夫斯基卻把它解釋為像聲樂的小夜曲一樣的為情人而唱的歌曲。或許也可以說是一首 “給無情人之歌”了。 樂曲為行板,降b小調,後又轉為降a小調,3/4拍子。小提琴獨奏的主題在G弦上展開,如長籲短歎般甜美而又充滿悲情,飽含著抑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