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交響曲作於1888年。在本交響曲創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紮特音樂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這些對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嚐試。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劄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裏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見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出來的“與命運鬥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第六交響樂“悲愴”(Symphony No.6"Pathetique") B小調,(OP.74),作於1893年。這部作品題獻給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它的標題是《悲愴》,悲愴的標題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議。柴可夫斯基曾說明:“這部交響曲的構圖歸根結底是‘生活’。”
第七交響樂-降E大調交響樂(Symphony In E Flat Major-Symphony No.7) 。眾所周知柴可夫斯基寫了6部交響樂,其中後三部更是柴氏的代表作,到現在還是音樂會經常演出的曲目。那又何來一部“第七”交響樂呢?其實這部所謂第七交響樂一般叫降E大調交響樂,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國之旅中,柴可夫斯基開始構思一部名為“生命”(Zhizn)的交響樂,並且記下了一些主題。後來他轉向創作其他作品,而這部交響樂一直未構思完,可能他已經放棄了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題被用來創作他的降E大調交響樂,有時又叫第七交響樂。
一八一二年序曲完成於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魯賓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創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之一。作品於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時,就受到了聽眾極其熱烈的歡迎。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思想,加上樂隊宏大的氣勢及樂曲末段的鍾、鼓和排炮齊鳴的熱烈氣氛,使當時的聽眾非常興奮,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演出中動用了超大規模的樂隊,並在結尾處加了一個軍樂隊,還動用了大炮。這部序曲能為柴科夫斯基贏得聲謄並被推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沒有預料到的。序曲《一八一二年》的曆史內容是:法國拿破侖於一八一二年調動了上萬大軍侵入俄國境內,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逼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的戰略,下令放棄莫斯科,三十萬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農民們紛紛加入遊擊隊,燒掉了糧食,使拿破侖的侵略軍在冰天雪地裏餓著肚子作戰。拿破侖的軍隊由於經不起俄軍的反攻和遊擊隊的襲擊,結果慘遭失敗,拿破侖繞道德境才逃回法國。俄國人民以驕傲的心情讀著庫圖佐夫的對軍隊的文告:“勇敢和勝利的軍隊!你們終於站在帝國主義的邊疆了。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的救星,俄羅斯用這個名字來歡迎你們,你們在這次迅速進軍中建立起來的不平凡的功績,使全國人民都感到驚奇,並帶來了我們永遠的光榮。”
1875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小說家》雜誌發行人之托,每月按俄羅斯的著名詩人的題詩寫一首與之相適應的鋼琴曲。於是他囑咐男仆,每月到時候提醒他寫作,寫完一首交稿一首。唯有六月和十一月引不起他的創作靈感,隻好用《船歌》作為六月,《雪橇》作為十一月,從而寫全了十二個月的十二首鋼琴曲。1882年以套曲形式,題名《四季》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