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龔自珍看“人性論”(1 / 2)

龔自珍看“人性論”

前沿探索

作者:辛鑫

作者簡介:辛鑫,(1989.2-),男,滿族,河北省承德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哲學。

摘要:我國哲學家對人的本性有諸多定義,這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而當時“百家爭鳴”,思想火花迸發的時代背景下,也同時出現了如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理論,其與孟子多次辯論均告負,但這並沒有完全證明他的“人性論”為謬誤。後人中,引其學術者,猶以龔自珍最為卓越。龔自珍在人性論上借鑒先人,又有獨到見解。

關鍵詞:人性論;性無善無不善;龔自珍

龔自珍的哲學倫理思想以人性論為中心,他明確不讚成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肯定告子提出的“性無善無不善”理論。他在《闡告子》中寫道:“龔氏之言性也,則宗無善無不善而已,善惡皆後起者。夫無善也,則可以為桀矣;無不善也,則可以為堯矣。知堯之本不異桀,荀卿氏之言起矣;知桀之本不異堯,孟氏之辯興矣。”這些理論,就是《大學》上“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的說法。“性善論”與“性惡論”的低位似乎要高一些,“性無善惡”也沒有硬傷。龔自珍在這三種理論當中進行取舍似乎也是經曆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

告子與孟子在人性論上的爭論在我國哲學史上有著具足輕重的地位。《孟子》當中有這樣的記錄,但似乎都以告子落敗結束。在一次辯論中,告子說:“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告子說食色就是性,這個根本命題是正確的。他說:“義,外也”,這也正確。但孟子並沒有表示反對有待商榷的“仁內”說,而極力反對“義外”之說,孟子並沒有對食色是性則表示異議。總之,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見解並沒有被批倒。但除“仁內”之說外,告子也還隻知道“生性”而不知“習性”。龔自珍認為孟子所犯的是一個極端性錯誤,他認為“性善論”乃是當時那些維護封建綱常名教的人論證三綱五常之合理性的理論依據。龔自珍的“善惡皆後起”的觀點,對於批判先驗的“性善論”和封建道德說教的虛偽性,具有積極意義。它揭穿了所謂聖人、君子“天生慈善”的神話,從而取消了他們在道德上高人一等的地位。龔自珍推崇告子的“杞柳”比喻,他也發現了孟子辯論中的諸多漏洞,孟子所言,含有“杞柳”做器皿違反其本性意味,但如何論證出並未提及。我們在這裏是否可以猜想,此時正值壯年的龔自珍,生活在正直衰敗頹廢的封建王朝,他的心理變化最終導致了對於“性善論”的懷疑。性善所維係的“三綱五常”在他生活的年代似乎並未顯現出何等優越性。現實社會的現象促使他尋找人性的真諦,而此時告子的性無善惡便是最好的出路。

在研究荀子的“性惡論”的時候,隱約可以發現告子的“無善惡論”對其有一定影響,甚至可以看作一個參考點。荀子言:“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又言“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為之性。”由此看出這是對於告子“生之謂性”的一種繼承關係。也許正是由於荀子的這種理論借鑒與發展,龔自珍在闡述人性論的時候並未公開直接的反對荀子的“性惡論”。有人認為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進行有機的結合就是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但是這兩種從根本上對立的學說是無法進行融合的。龔自珍明確的反對“性善論”,對“性惡論”持不支持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的某些想法。他所反對的恰恰是當時腐朽封建統治的基石。他的人性論,雖然來自於告子的“性無善惡”但又並非完全照抄,他認為,對“無善無不善”的人性本身,是無所謂改造不改造、教育不教育的。告子所強調的是人性在一定教育環境下具有可塑性,而龔自珍則認為教育環境雖然能使人為善或為惡,但它不能使人性本身得到改造。因為如果說人性本身可以被引導或改造,那就不是徹底的“無善無不善”了。當然,龔自珍所持的人性論還是抽象的,並沒有真正說明人性的本質,但他把“善”或“惡”的道德範疇的內容看成是後天形成的見解,是具有真理性的成分的。龔自珍對於當時社會現狀並不十分滿意,他認為性本善是錯誤的,但是性本惡又過於偏激了,所以最佳的出路是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