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給了戈達德決定性的幫助,使他的熱望透射著理性的實力。戈達德說:“我把尼羅河置於首位,因為我認為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貌。尼羅河是整個非洲的縮影:有所有的非洲鳥種、獸類、爬行動物和昆蟲;有全人類中最矮和最高的人種,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和經驗豐富的人;也能碰到半遊牧生活的牧民。所以遊遍尼羅河上下,研究兩岸的風土人情就成了對我的最大挑戰。”
計劃的逐步實現,不斷地強化著戈達德走下去的自信,為他凝聚著稱得上堅韌的耐力。
26歲時,戈達德和兩個夥伴從布隆迪山脈的尼羅河源頭,乘一隻僅60磅重的小皮艇,開始漂越4000英裏的長河。途中遭受過河馬的攻擊,遇到過沙暴,成功地衝過數英裏的激流險灘,患過幾場瘧疾,遭遇過持槍匪徒的追殺,曆時10個月,終於劃入地中海。“如果事先認真設想旅程的漫長和艱難,也許就沒有勇氣出發了。隻有每一天都全力戰勝當天所遇到的障礙,才可能完成這次探險。我想這就是生活成功之路吧。”
這以後,戈達德乘筏漂流了科羅拉多河全程,探查了長2700英裏的剛果河,在南美荒原,婆羅洲和新幾內亞與土著人一起生活過。他攀上了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馬紮羅山,他駕駛過超音速兩倍的噴氣式戰鬥機,寫出一本名為《乘皮艇下尼羅河》的書,後來他結了婚,婚後有5個孩子,他專職從事人類學研究,並通過講演和拍片為未完成的探險計劃籌到了資金。
在剛果河的險段,戈達德好友傑克·約威爾葬身漩渦,這一沉重的打擊曾將他置身於絕望和孤獨中。他說:“我們一路上戰勝了所有的艱險。突然,就剩下我一個人,一時間,我真不知該怎麼辦,但我想起我和傑克的誓言,無論我們中的哪一個出了事,另外一個都要把航程進行到底。於是,我又開始航行。”正是這種對命運的深深的企盼和對生命的頑強的把握,鼓勵著戈達德頂住了孤獨的威懾,也正是這種罕見的勇敢教他在越過一個個目標的曆程中,18次死裏逃生。“這些經曆教會了我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夠做的,我都想嚐試。”他說:“人們往往活了一輩子,從未表現出巨大的勇氣、力量和耐心。但當你想到自己反正要完了的時候,會突然產生驚人的力量和控製力。而過去,你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體內竟蘊藏著這樣巨大的能力。當你有過如此的經曆後,會覺得自己的靈魂已升華到另一個境界之中了。”
到1992年為止,戈達德的127個目標已經實現了106個。有了以往輝煌的經曆,他更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目標。“這樣,一旦機會來臨,我總是‘準備完畢’。”這位走在機會前麵的人,當時已經59歲,但依然顯得年輕,精力旺盛。他堅信終有一天能實現自己第125號目標——參觀月球。
從戈達德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人陷入絕境、沒有任何外力可借助時,必定會將既往的依賴心理一掃而光,這時隻能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拋棄一切不利的自我評價,使潛能無所阻擋地勃發出來,從而創造希望,也創下奇跡。當人走到生命盡頭經過奮鬥再獲新生時,才真正經過了“無我”階段,成為珍惜生命、挽救生命的人。隻有這種見識和閱曆才會讓人最純淨地領略到奮鬥的價值。
3.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
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而要增加恐懼感的話,隻需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有一次一個傘兵教練說:“跳傘本身真的很好玩,讓人難受的隻是‘等待跳傘’的一刹那。在跳傘的人各就各位時,我讓他們‘盡快’度過這段時間。曾經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發生的事’而暈倒。如果不能鼓勵他跳第二次,他永遠當不成傘兵了。跳傘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沒有信心。”
“等待”甚至會折磨各種專家,變得神經兮兮。《時代標誌》曾經報道美國最有名的新聞播音員愛德華·慕羅先生。他在麵對麥克風以前總是滿頭大汗,等開始播音以後,所有的恐懼就都沒有了。許多老牌演員也有這種經驗,他們同意,治療舞台恐懼症惟一的良藥就是“行動”,立刻進入境界就可以解除所有的緊張、恐怖與不安。
行動可以治療恐懼。有一天晚上拿破侖·希爾去拜訪一個朋友,他5歲的小男孩已經上床半小時了,突然放聲大哭。小男孩剛才看了一部科幻片,害怕片中的綠色妖怪闖進來抓他。他父親的做法很特別。他並不說:“不要怕,孩子。沒有什麼好怕的,回去睡覺吧。”他反而用一種積極的做法來消除他的恐懼。他裝模作樣表演了一陣,然後走到每一扇窗戶跟前看看關好沒有,最後又撿一把玩具手槍放在枕邊說:“畢裏啊!這把手槍給你以防萬一。”小家夥聽了很放心,幾分鍾就睡著了。
醫生對於必須吃藥才能入睡的病人,都給他們一種沒有什麼作用的溫和藥物服用。服藥的行為會使他們比較舒服,即使藥片本身根本沒有作用也無妨。
一般人應付恐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我常常跟推銷員在一起,他們經常怯場,即使最老練的推銷員也難免。他們為了克服恐懼,往往在客戶附近徘徊猶豫,要不然幹脆找個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來培養自信與勇氣,這樣根本沒有效果。克服這般恐懼——任何一種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你害怕電話訪問嗎?馬上就去打電話,你的恐懼便會一掃而光;萬一你仍舊拖拖拉拉,你會愈來愈不想打了。
你是不是不敢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隻要你去,所有的疑慮都會消失。你可能什麼毛病也沒有;萬一有,也可以及早發現。如果不去檢查的話,你的恐懼會越來越深,直到真正生病為止。
你是不是不敢跟上司討論一個問題?馬上找他討論,這樣才會發現根本沒有那麼恐怖。
有一個野心勃勃卻沒有作品的作家說:“我的煩惱是日子過得很快,一直寫不出象樣的東西。”
“你看,”他說:“寫作是一項很有創造性的工作,要有靈感才行,這樣才會提起精神去寫,才會有寫作的興趣和熱忱。”
說實在的,寫作的確需要創造力,但是另一個寫出暢銷書的作家,他的秘訣是什麼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說:“我有許多東西必須按時交稿,因此無論如何不能等到有了靈感才去寫,那樣根本不行。一定要想辦法推動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靜下心來坐好,拿一支鉛筆亂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盡量放鬆,我的手先開始活動,用不了多久,我還沒注意到時,便已經文思泉湧了。”
4.隻有做才能打破生命的靜止狀態
人們感歎外地人在北京遍地拾金,而京城下崗職工無所事事。盡管城裏人比來京的外地人吃得好睡得好,但在麵對人生發展的挑戰麵前,城裏人也許已經輸給了外地人。
“城市羊倌”裏大概也還有讀書人。人們總以為“代溝”因年齡而異、因知識水平而異,其實未必。一些自以為讀書很多,甚至有專家學者頭銜的人,未必就一定擁有發展的觀念。他是否認識到,知識的爆炸使他已有的學識顯得微不足道,他是否敢於直麵世界最新的發展現狀,而最關鍵的是:他是仍以一個戰士的身份從零開始奮鬥不止,還是準備消受已有的成果與榮譽。
還有那些為官一方的領導,是否把一方發展作為任期內最重要的使命?能否像電視劇《英雄無悔》中的郭市長所言,寧願做一個曆經磨難的改革者,也不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太平官?
還有我們每一個人,不論你現在生存狀態如何,你是否冒出過如下的想法:“我已經……該……”也許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