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者,天助之
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格言,它早已被漫長的人類曆史過程中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自立的精神乃是個人真正的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和根源。
1.隻有做,才會有自信
在樹立理想和確立目標後,在每一進程中都要勇敢地進行嚐試,因為理想和目標並不意味著全部,許多事在做之前是心中沒底的,自信是在做的過程中一步步搭成台階樹起來的。
有一位祖籍英格蘭的南非勇士,從16歲就開始徒步旅行,用兩年多時間,途經14個國家,步行16181公裏,縱跨非洲大陸,闖入吉尼斯世界奇跡榜。這就是26歲的菲奧娜·坎貝爾。10年前她徒步橫穿英國;1985年至1986年間,她曆時151天從紐約走到洛杉磯;1988年,她用95天步行5300公裏橫穿澳大利亞。《泥腿》一書記載了她的澳洲之行;她還準備再寫一部非洲曆險記。從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到摩洛哥的港口城市丹吉爾,是菲奧娜步行周遊世界的第四階段。菲奧娜健美勻稱的體型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她以8公裏/小時的速度在35℃的高溫下走在拉巴特(摩洛哥首都)至丹吉爾的公路上。她腳踝上的環飾叮當作響給漫長的旅途添了不少的情趣。她的精力非常旺盛,健步如飛,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會讓她沮喪。但事實上,這位姑娘兩次險遭歹徒強暴,一次全天的旅途行將結束,保鏢趨車前去找宿營地,這時一個年輕力壯的家夥把她拖入灌木叢,對她拳打腳踢,她忍痛拚命推開這個惡棍,逃到公路上攔車,開過了6輛車,才截到一輛肯將她帶到安全處的車。另一次在過尼日爾邊境時,半夜一睜眼,忽見一陌生男人站在自己床邊,菲奧娜大吃一驚,拚命尖叫。驚惶之餘,想到隻有自救。情急之中,她抓起一筒除臭劑使勁噴了那人一頭一臉,趕走了那個入侵者。不過,這在菲奧娜的整個旅途中還算不上什麼,最艱苦的日子是在紮伊爾境內。1991年9月,那裏政局混亂,她被法國外籍軍團空運出境,當她又回時,她的野外生存訓練教練米爾斯陪她日行50公裏。但以後的幾個月如惡夢一般,她走到哪裏都遭到滿懷敵意者的攻擊,他們向她扔石頭,恣意侮辱她、打她。她在答記者問時說:“當地人既仇視又害怕我們,以為我們是人販子,專吃婦幼的野人,當大大小小的石頭落在身上,你惟一的辦法是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前進。一切都注定了的,不要抱怨,不要消沉。”不幸的是她和米爾斯又得了痢疾,之後他們在熱帶雨林裏整整困了7個月,從早到晚,頭發就沒幹過,衣服也在發黴,身上處處是瘡,難以愈合。她指著身上圓錐型的膿包對記者說:“你光看外表幹了,以為已經好了,其實不然,裏麵還是爛的。”盡管如此,菲奧娜從未想過放棄,但她卻為無法排解這段曆程中的痛苦回憶,與米爾斯在回英格蘭時分手了。她說:“不過,他將永遠是我的好朋友。”接下來,又為得不到讚助經費在英格蘭耽擱了半年,直到遇到德特瑪·哈克曼先生的理解和幫助,菲奧娜才再次啟程。她說:“現在,我又信心百倍地披掛上陣了,這真令人難以置信。”此時,尼日爾邊境因戰火被封鎖,菲奧娜想喬裝出境未遂,結果她硬繞行4000公裏的彎路才進入了摩洛哥。本來吉尼斯大全允許人們避開政治因素造成的困難,但菲奧娜說:“我不想留下任何缺憾,我要從開普敦一點不少地走完全程。我這個人很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問題,但我卻常常反問自己,這次步行的意義何在。當我在英格蘭焦急地等待重返非洲時,這意義變得越來越明晰。……當你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你會感到世界是如此空曠、廣漠而令人迷茫。”“這是一次折磨人的探險。你一般隻要吃幾個月的苦就足夠了,這一次卻整整持續了兩年時間。所以我必須好好地安排生活。”“我總是邊走邊胡思亂想,想想服裝類的東西。”菲奧娜常常就這樣一連幾個小時地排解著旅途的寂寞。
在這樣周遊世界的真實跋涉中,菲奧娜的許多想法都在發生根本的轉變。她曾因為不得不隨著身為皇家海軍軍官的父親搬了22次家、轉了15次學而怨恨父親。但在她走完了從悉尼到珀斯的5000公裏路程時,也走出了對父親的怨恨。現在的菲奧娜已顯得超出自己年齡的成熟與自信,她的周遊計劃沒變,但周遊的初衷已經變了,她認真地說:“我現在明顯地變了一個人,雖然我說不出到底哪兒變了,但我知道肯定是有不少變化。我現在已經看到我需要的一些東西,以前我從未意識到我需要它們——比如家庭。”一路上她對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也禁不住作了深刻的反思,“在非洲的有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從那裏的非洲人中間,我看到一種恬淡與和諧,一種愉悅與溫馨,我真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他們擁有真正的快樂與友誼,他們對人的洞察力遠比我們西方人強,我們不善於傾聽別人講話,而他們注意你的一舉一動,包括你的身體語言;在他們麵前,你無法掩飾。現在一想到回英格蘭,我就感到有點孤獨;我怕人們不理解我,覺得我像個嬉皮士。不過,我現在已經明白,身在何方並不重要,這些不過是人內心的感受。我曾聽過‘知足長樂’的說法,現在我將以此為生活信條。”菲奧娜被問到完成這個環球旅行的打算時說:“我不知道,我也許會做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幹什麼都得有個明確目標,但我還不想現在就把下半生也規劃好。”這次非洲之行始於1991年4月2日,止於1993年9月1日。
菲奧娜的行動可能也是許多年輕人的夢,但她勇敢地將夢一個個賦予了行動。而且她在行動中發現並升華了自己對一個個嶄新環境的敏銳的感悟和理解能力。這種超凡的經曆和心路積澱成為她一生的精神寶藏,那些極特殊的環境挫折從不同角度開發了她的潛能,激活了她潛在的耐受力、爆發力、應變力、支配性和獨創性。當她閱曆了各種文化環境後,她才更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麼,才真正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2.希望與做同行
誰不希望自己能交好運,但這要有鍥而不舍的追求和奮鬥,隻有這樣,優質的生存動力會使你一步步走向好運。也就是說,人在追求理想和目標的時候會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動機,而這一動機必須要伴隨著始終如一的、強烈的希望。要使這種希望存在,隻有全力以赴地去做。
探險家約翰·戈達德15歲時,就把自己一輩子想做的大事列了一個表。這個自幼生活在洛杉磯效區、沒見過世麵的少年,把這張表命名為“一生的誌願”。表上寫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駝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等等。
這個無與倫比的誌願一共有127個目標。戈達德這樣解釋這個天方夜譚式的妄想,他回憶說:“我寫那張表是因為15歲時,我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閱曆貧乏。我那時思想尚未成熟,但具有別人同樣的潛力,我非常想幹一番事業,對一切都極感興趣——旅行、醫學、音樂、文學——我都想幹,還想去鼓勵別人。我製訂了那張奮鬥藍圖,心中有了目標,我就會感到時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圍的人往往墨守成規,他們從不冒險,從不敢在任何一個方麵向自己挑戰。我決心不走這條老路。”用如此宏大的設計來規劃自己未來的人,正如戈達德本人所言,是要有超我的勇氣的。
勇氣作為先鋒為希望開路,給人帶來向陳規、權威、強手和未知挑戰的激情和力量,鼓舞著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當戈達德把夢想莊嚴地記下來之後,就開始抓緊一切時間向目標挺進了。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了喬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裏達州的埃弗格萊茲去探險,學會了隻戴麵罩、不穿潛水服潛入深水遊泳,並學會了開拖拉機。20歲時,他已經有了在加勒比海、愛琴海和紅海的潛水經曆。他還參加了空軍,在歐洲上空作過33次戰鬥飛行。21歲時,他已周遊了21個國家。22歲時,他在危地馬拉的叢林深處發現了一座屬瑪雅文化的古廟,並籌備探索尼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