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與不做(2 / 3)

施瓦辛格的奮鬥演活了信念與個人潛能發揮到極限的驚人成績,讓你發現原來平凡的自己居然能夠做出這麼了不起的事情,從而建立起更強的信念與毅力向下一個目標努力。

2.失去“做”的支撐,理想即成為空想

我國古代有個故事,叫“黃粱美夢”,講的是一位落魄的窮書生,一心追求功名卻苦而不得。一日,他沮喪萬分地來到一座破廟中。一位老和尚在他睡午覺時給了他一個枕頭,並告訴他,此枕頭妙用無窮,枕著它睡上一覺,所有的人生願望便都實現了。書生大喜,一睡果然很靈驗:他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封妻蔭子,官一直做到宰相,真是風光無限,好不得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因某事受牽連,得罪了皇上,結果是一夜間烏紗帽丟了,家產被抄了,榮華富貴轉眼間便煙消雲散……

書生大汗淋漓地醒來,驚魂未定,發現自己正睡在一座破廟裏,一位老和尚正笑吟吟地看著他。他頓時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深刻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深刻的道理都能被人們真正接受。這正是人類之所以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遭受失敗,不斷地蒙受恥辱的原因之一。

空想是人類的一個特權,換言之,它是人類的天性。

生活中有大量的詞彙用來指代空想:想入非非、胡思亂想、想當然……

人們對空想總是持一種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實際上每個人,從童年直到老年,誰也無法擺脫空想的糾纏。

因為空想是人類的天性。

因為空想能帶來暫時的心理上的滿足。

空想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台灣著名歌手趙傳有句歌詞:“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重要?”實實在在地唱出了人類生存情況的一種無奈與悲涼。

西方有位偉人曾在自傳中說了一句大白話:“謀生是艱難的。”

人在社會上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去努力爭取,人要與天鬥,與地鬥,更要與人鬥,其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但如果人活著僅僅是為了衣食住行,那麼人跟動物的區別也就不大了,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可以說,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功與名,愛與恨,得與失……從好處說,人的各種各樣的欲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促使人類永不停步地發展;從壞處說,過度的欲望卻會毀滅一個人,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個人總是要受到社會的製約,不可能什麼欲望都可以實現。

由此,失意、失落、挫折、失敗便開始困擾人類了。欲望得不到滿足,便鬱結於胸,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導致一個人精神心理上的病變。

怎麼辦?

人是地球上萬物的靈長,是充滿智慧的動物,他必須尋求一個發泄的渠道,將種種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失落和鬱悶發泄出去,於是,空想便產生了。

西方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將空想命名為“白日夢”。

他認為,白日夢就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某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於是通過一係列的遐想、幻想在心理上實現該欲望,從而為自己在虛無中尋求到某種心理上的平衡。

弗氏理論還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詞:逃避。也就是說,過分沉湎於空想的人必定是一個逃避傾向很濃的人。

此言一語中的。這正是空想帶給人的極大危害性。

3.成功無一不是“做”的結果

無論是偉人還是尋常百姓,實現自己所定的目標而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功,無一不是做的結果。

有這樣兄妹五人,大哥聶文海考上了哈爾濱電工學院,二哥聶文江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三哥聶文波考上了長春建工學院,四哥聶文濤考上了天津紡織工學院,小妹聶文英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母親是一位窮山坳裏的農婦,她叫張希玲,丈夫聶國祥是吉林省山溝的鄉村醫生。因為村子窮,他常給鄉親們無償地看病送藥,這老實厚道的一家,日子過得十分拮據,在女兒文英不滿周歲時,聶國祥患了重病。當時大兒子文海剛剛8歲,父親卻不得不忍痛叮囑他:“海兒,你也長大了,爸想讓你記住,有父靠父,無父靠兄,你要幫你媽照顧好弟妹們。”文海流淚記住父親的話。

瘦弱的張希玲為生計決定帶著5個孩子遷居,那天正趕上年三十,3個大兒子分背著家什,希玲抱著小女兒,背著大包袱徒步尋找新的棲身處,3歲的文濤看著氣喘噓噓的母親說:“媽,我抱妹妹吧!”母親搖搖頭,憂鬱、茫然的眼神望著遠方。

絕境裏,希玲靠養豬和種煙葉勉強維持一家的生活,烈日下她跪在煙草地裏給煙苗打杈,曬得頭暈目眩,這時希玲生活的惟一支撐就是“要把孩子養大成人!”她早起晚歸常常摸黑出工,成為村裏勞作時間最長的人。孩子們陸續上了學,生活更艱難了,希玲的信念也更堅定了。從孩子們記事起,母親就沒和他們一起上桌吃過飯。一個秋天的清晨,文海背著書包和玉米饃去上學,走到半路,想起少帶了一本書,當他趕回家跨進門時,愣住了:母親正仔細舔著他們吃過的飯碗,旁邊隻有一碗米湯。“媽!”文海“哇”地一聲哭起來,掏出書包裏的餅子,一定要看著母親吃下去。“媽媽,你吃呀,你為啥總說不餓呀?”母親怔了一會兒,默默地把兒子緊緊地摟在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