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求真探美 神化自然(1 / 1)

求真探美 神化自然

書畫文化

作者:賈德江

表現題材的豐富多彩和表現手法的不斷變化,是張仁芝山水畫的顯著特點。在張仁芝的作品中,畫家遵循的是現實主義的造型方法,努力把目光聚焦在現實生活的自然景觀上,注重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在體驗自然中去親和自然,並從中擷取令人產生感性生動的審美意象。他畫《嶽麓山愛晚亭》的秋色爛漫,以緬懷毛主席青年時代和摯友來這裏指點江山的革命豪情;他畫《屹立千秋》的偉岸雄強,以象征鐵鑄江山、千秋偉業的萬古常青……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中華大地到域外風光,從名山大川到鄉村田野,從古跡勝地到河山新貌,畫家以開闊的視野擁抱自然,容千山萬壑於筆下,蓄萬種風情於筆端,顯示出一種大手筆、大氣魄、大境界的藝術追求。

在張仁芝的作品中,他的筆法、墨法、色法是為造型服務的,而不是“聊以自娛”的筆情墨戲。李可染先生曾強調,麵對客觀自然景色寫生,首先要尊重客觀自然,並從認識和體會自然中尋找新的技巧。張仁芝正是沿著恩師的教導,“把臨摹前人的一套方法放下,要從對象中去挖掘新的表現方法”。邵大箴說張仁芝“他的畫風不斷在變,反映了他不滿足於自己,希望有所突破的願望”:孫克說“在張仁芝的理念中,‘變’是常數”。張仁芝山水畫始終在變,不同的表現對象,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情感投入是他“變”的依據。他的用筆可以鬆,可以緊,可以澀,可以暢;他的用墨可以蒼,可以潤,可以渾,可以清;他的用色,可以豔,可以雅,可以灰,可以亮;他的畫有的偏重於寫實,有的偏於寫意,有的以水墨為主,有的色墨並舉;有時枯筆散點,亂而有法,有的規整細致,實中求虛;有時點線交響,在輕鬆率意中顯現山體跌宕起伏的美質;有時層層積墨,在大氣磅礴中追求雄強渾厚的品格;有時潑墨壯寫,有時淡墨清嵐;有時追求光影效果,以求黑白之變,有時引入現代構成,以取裝飾之趣。因為他筆墨功力深,寫實能力強,傳統修養高,生活底子厚,所以他的創作路子很寬,可以借助科學與藝術的雙翼,“心遊萬仞,思通八極”,以達到“法備氣至,純任自然”的高度。

張仁芝孜孜以求的“求真探薑,神化自然”的境界,最終是以筆墨的“自我”和“創造”來體現的,愈趨成熟,其書法意味的用筆愈能與墨會、與造型融,得造化自然之趣與人工剪裁之意。麵對他的作品,會深切地感受到畫家深厚的傳統功力,經典的文化樣式和純正的藝術格調,感受到的是他的獨立化的繪畫語言,風格化的山水文本,美學化的自然景觀,感受到的是他的才氣、膽識和自強不息的求索精神以及善於學習傳統和對待外來藝術的“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

(本文為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