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覺與悟覺(1)(2 / 3)

古代繁體字的覺為“覺”,《說文解字》釋為:寤也。從見,學省聲。一曰發也。“寤”,《說文解字》釋為:寐覺而有言曰寤。即,睡醒時神智恍惚而說話。

而“悟”在《說文解字》釋為:覺也。從心吾聲。《說文解字》用“覺”與“悟”來互訓,說明兩字的本意是相似的。

佛學禪宗的“覺悟”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悟”的是絕對的“本原心性”,也就是隱在感覺、認知“欲求之我”之後的“真我”。這個真我與認識自己的心有很大的差別。“自己的心”可以理解為欲望、理想等,與禪宗說的“真我”大不相同。禪宗認為覺悟的目的是要去除人的“外執”,去除蒙蔽人們“真我”的欲望、生命之外的目標等,以尋回自我本性。

什麼是“外執”?它是指過多的追求生命之外的目標,比如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追求成功、財富等,結果往往在追求的時候,也被金錢權力支配著。

案例精選

[描述]

亞曆山大大帝擁有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當時很有名氣的一個哲學家第歐根尼,是一個快樂的乞丐。亞曆山大大帝很欣賞他的才學,很想把他收為己用。在一條河邊的沙灘上,亞曆山大大帝終於有了一次和他單獨見麵的機會。亞曆山大大帝向第歐根尼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帝國去做一名高官,幫助自己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但是第歐根尼婉言謝絕了。

亞曆山大大帝很失望,但臨別時不失禮貌地問第歐根尼需要什麼,說無論需要什麼都會給他。

但是第歐根尼隻說了一句話:請走開,不要阻擋我的陽光。

[點評]

這個故事說明,財富權利與真正的快樂和真正的自我並沒有關係。

禪宗認為,過於在乎名利等很容易扭曲自我。人們努力尋求的目標往往會反過來遮蔽我們的眼睛,挫鈍我們對生命感知的敏銳性,抽幹我們內在的生命之源,讓我們忽略生命中寶貴的、美好的東西。如果人被扭曲了,那麼一個被扭曲的人,他對世界的感知、印象和觀念也是扭曲的。所以禪宗主張人回歸本身,這就是禪宗主張覺悟的原因。

那麼禪學所主張的覺悟又是什麼?於丹在《莊子》心得中曾說:“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的瞬間,與長長的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於看見我的心。這就是人生的大覺悟”。

其實,我們通常理解的覺悟,是將禪宗北派主張的“漸悟”和南宗主張的“頓悟”糅合在一起,而事實上兩派的主張各有側重。北派領袖神秀有一段著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認為禪宗所主張的“本源心性”時刻有被玷汙的危險,因此,需要修行者從事長期的養育之事功,這一過程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本源心性”才會顯現出來。這就是“漸悟”。南宗領袖慧能有一段更加著名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意思是禪悟不需要刻意求事功,我們應自然而生,順自然而生活,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對生活的體驗中,在刹那間有如“靈魂出竅”般的感悟中,獲得開悟的經驗,這就是“頓悟”。兩者進行比較,人們曆來認為後者更能夠體現出禪宗的精髓。

慧遠大師《大乘義章·卷十二》有雲:“覺察名覺,如人覺賊;覺悟名覺,如人睡寤。”從中可見,“覺”其實是“看”——是觀察、是學習、是思考、是體驗;而“悟”是將這“看”的結果,內化於心,有所觸動,有所收獲,甚至幡然省悟、豁然開朗(頓悟)。

我們平常說一個人的覺悟高不高,大概是指這個人是否遵守規矩和有自覺性,是否有一定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這是一個名詞性的標準。而實際上,“覺悟”應該是一個動詞,是一個行為的過程。“覺悟”並不一定需要犧牲的勇氣、高尚的品格、無私的境界。首先,它是一個內省的過程,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反省和觀照。這個過程不但需要過程,還需要時間、空間和智慧。簡單來說覺是第一階段,比如說你獲得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一句話,突然之間眼界通透,所謂醍醐灌頂,這叫有所覺。但是你在一生漫長的修行中,遇到任何一個事情,要反視內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積月累,這個長長的、參化的過程叫做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