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聽到某句話時,忽然之間眼界通透,所謂醍醐灌頂,這叫有所覺。但是你在一生的漫長修行中,遇到任何一個事情,要反視內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積月累,這個長長的、參化的過程叫做悟。人有所覺悟,才有成長。
1人生需要覺和悟
覺和悟,一個是行為,一個是過程。覺是感知,是認識,是了解。看到事物的本質,然後才能徹悟。悟就是醒悟,看清因果。
覺是一種認識,悟是一種提升,所以古往今來,人們多注重“悟”。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眼睛、心靈、表現。人生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悟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進行的。“悟”不是指教別人的作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修。悟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悟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後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在哲學中,覺悟就是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一個人覺悟的高低決定了其能動地參與自身及社會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從而最終決定其社會活動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覺悟就是態度,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覺悟的來源取自於人類的知識財富及自身的經驗積累,一個人積累的知識閱曆越豐富,其覺悟程度就應當越高。但是由於人的個體經驗積累途徑和認識活動等等方麵存在差異,這種覺悟程度的高低也並非一如既往地能夠得到正確的或充分的體現,所以才會出現具有相似知識層次結構而世界觀卻迥然不同的人的個性差異。
人生需要覺和悟,覺悟像是人的第三隻眼睛。當我們被憤怒、假象蒙住眼睛的時候,它能幫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讓我們活得輕鬆、快樂。有覺悟的人都是很安逸的,因為他明白很多別人無法明白的東西。
比如說競爭,有些人很有能力和才華,但是他隻要求自己到達某一種程度就好,不是永遠地往上爬。因為他明白,過了那條線,再高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隻會讓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卻活得更累。因此,他們比一般人有覺悟,因為他們知道生活雖然需要金錢,但是生活卻不是為了金錢,一切足夠就好。
如果我們沒有覺悟,就會沉浸在一種思想或情緒中難以自拔。如果這種思想是消極的,它隻會將你導向失敗的深淵。如果你的情緒極壞且不加控製,那麼你的生活就會變得很糟糕。
覺悟就是你對自身行為和情緒的反思。當你發現自己的思想處於一種消極的狀態時,你會想要修正,這就是覺悟。當你做一件事情,忽然明白一個道理時,這也是一種覺悟……可以說覺悟無處不在,善於在工作生活中總結反思的人,其覺悟必定是高的。覺悟越高的人活得越輕鬆,因為他能更加明白自己本身需要的是什麼,能更清楚地讓自己活在真實之中。
所以,我們需要有覺悟,需要看清自己的內心到底需要什麼,這在如今物欲橫流的世界十分重要。因為有許多人在工作中都漸漸迷失了自己,忘記了理想、快樂和幸福。
所以我們要將理想、幸福、快樂、愛恨情仇等等一一拿出來剖析,還給人們一個明淨的心靈、一個有所覺悟的人生、一個快樂的人生。
2什麼是覺悟
覺悟是一個行為的過程。“覺悟”並不一定需要犧牲的勇氣、高尚的品格、無私的境界。
我們常說做人要有覺悟,那麼什麼是覺悟?為什麼人要有覺悟?
覺悟是佛教教義名詞,梵文意譯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等正覺”等。
從覺悟的字麵來解釋,“覺”字的下麵有一個“見”,“悟”是左邊一個豎心,右邊一個吾。所以有人認為覺悟就是“認識自己的心”。在詞典上“覺悟”有兩層意思:A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B進入到一種清醒的或有知覺的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