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卓越的謊言(2 / 3)

下麵是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個人履曆:

二十一歲,做生意失敗;

二十二歲,角逐州議員失敗;

二十四歲,做生意再次失敗;

二十七歲,痛失佳偶;

三十四歲,角逐聯邦眾議員失敗;

三十六歲,角逐聯邦會議員再次失敗;

四十五歲,角逐聯幫參議員失敗;

四十七歲,提名副總統失敗;

四十九歲,角逐聯幫參議員失敗;

五十二歲,當選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如果林肯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都看作失敗,並且耿耿於懷,產生心結,他還有可以榮登總統寶座嗎?這絕無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經曆了九千九百九十次失敗後,愛迪生才終於成功地發明了電燈。當時有人好奇地問:“如果有第一萬次失敗,你是否樂意去嚐試呢?”愛迪生風趣地回答說:“那怎麼能叫做失敗呢?隻不過是一些做不出電燈來的方法而已。”言下之意,他隻是要探索出實現不可能和可能來。

你不必非得一條道路走到黑,而應當慎重地選擇改變。一些擁有赫赫偉業、魅力無窮的成功人士都懂得,一旦吃力不討好,這就意味著必須選擇改變,才能實現夢想。布克明特·福萊爾曾經說過:“人類的一次進步,都是來自不斷錯誤的推動,人類通過學習錯誤而獲得進步。”誠如此言,不論是自己的錯誤還是他人的錯誤,都給予我們有益的經驗教訓。你不妨回相懷下,在你一生中被你所稱之為五次最慘重的“失敗”中,你都學到了些什麼樣的有益啟發?相信這些經驗是你擁有的寶貴財富。

福萊爾曾以船舵作比喻,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真理。他說,一旦船舵在角度上發生偏轉,船就會在原地打轉,而不會按照既定路線航行。如果舵手想要趕到目的地,他就必須得不斷撥轉船舵,時時刻刻對航向進行調整和改變。請你想象一幅海上航行圖,一位舵手正駕駛著一艘輪船在廣闊平靜的海麵上航行,他數以千次地修正、維持著航向。奇特而生動形象的比喻,告訴了我們成功人士的真諦。但是,不少的人總是把一次次的錯誤當作永難翻身的失敗,從而心情沮喪,信念動搖,給自己的奮鬥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許多人因為肥胖而寢食難安,憂心忡忡。其實,這種心境不但對改變現狀無濟於事,而且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堅強、坦然地麵對現實,檢討自我,明白自己過於肥胖是因為暴食暴飲、毫無節製的不良飲食習慣。必須馬上采取行動,樹立信心,糾正錯誤,養成科學進食的良好習慣。如果我們適時改變,就一定會產生意料之中的良好結果。

害怕失敗無疑是庸人自擾,將會嚴重地毒害心靈的健康發展。研究發明,一旦一個人產生消極頹喪的負麵思想,他的生理狀況、思維方式和心境都會發生改變,危害最大的負麵思想當數害怕失敗。心理學家史奈爾先生提出“可能性思考法”,他詢問學員:“如果還沒有產生結果之前你就知道了自己決不會失敗你會采取怎樣的行動?”一旦你確信成功非你莫屬,你就必定會采取一套最為有效的行為模式,從而成就空前的非凡成就。

麵對如此的誘惑,你難道不願一試身手嗎?你還能找到比這更好更有效的成長方法嗎?摒棄失敗,在內心裏永遠扼殺失敗,隻相信結果。你應該這麼想,你的所作所為導致的都僅僅是一些結果,如果不是你所希望的結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隻要你調整思路,改變行動,必然會產生新的結果,直到如你所願。

信念之三:麵對眼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要有敢於承擔勇氣。成功者無一例外的都相信,自己的所作做為是在改造環境。你可曾不止一次地聽別人說過這樣的話:“我主管這件事,任何事情由我全權負責。”這並非偶然。成就傑出的人都認為,不管發生的事情是好是壞,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弊,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即使不是自己親自參與,也或多或少是在自己的影響下導致的。

“思想能夠改造環境”這句話是否是無稽之談?我們不敢確知,也沒有進行過科學證明。但是這句話的巨大威力不容置疑,它是激勵人的一種有效信念。任何人的人生經驗,無論是具體可感的實際行為還是無跡可求的觀念,都是個人親自體驗過的,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不管你信還是不信,你都在改變著環境,無論好壞。區別隻在於,不相信改變的人,隻能滄落成環境的奴隸。作為奴隸,你將是被造者,而不是創造者。如果你不改變那種消極念頭,你的一生將會被外力巨大的環境所毀掉。

個人能力和成熟度怎樣衡量?其衡量標準是什麼?毫無疑問,那是勇於承擔責任。是否勇於負責鑒,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的其他信念,考驗他是否言出必行,一言九鼎。世上隻有結果,沒有失敗。如果你堅信這一觀念的話,勇於負責就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反而使你收獲良多。加強自我引導和控製,何愁不能成功。

肯尼迪總統的美德之一就是勇於負責。戴恩·瑞瑟評論說,在經過豬玀灣事件之後,肯尼迪才成為了一位名符其實的總統。當時,麵對億萬美國民眾,肯尼迪毫不猶豫地公開承認說,豬玀灣事件是不可原諒的錯誤,他將對整個事件負起全責。正是這一行動,使肯尼迪實現了質的飛躍。他由一位年輕能幹的政客,較變為真正的領袖。

勇於負責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也非常適用。稻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他們向別人表達善意和友好之情時,對方不是不屑一顧,就是譏笑嘲諷,結果造成雙方惡語相向、劍拔弩張。很多人在追問事件責任時,總是埋怨對方,將責任推卸給別人。這並非明智之舉。因為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的是你,如果你在那方不領情的情況下,不慍不怒,並采取其他做法,情勢是完全可以改變的。關鍵在於你的涵養、肚量、機敏和勇氣。交流的目的在於實現既定結果,通過態度、口氣和臉色的改變,就可以改變你的結果。隻要你勇於負責,你就擁有了改變情勢的主動權。

信念之四:不必非得等到萬事具備、巨細無遺之後才采取行動。當你決定要實現某個目標時,用不著將關於這一目標的所有細節都弄得一清二楚,你隻需要把握大致方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就行了。否則,求全責備的過分謹慎會拖你的後腿。成功的經驗之士都不相信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是對每一細節了如指掌,他們的行動哲學是,不要刻意理會每一個細節。

在前麵,我們曾探討過模仿的重要性,它可以幫助我們節省很多的時間。通過對成功者地認真觀察和研究我可以學到很多特殊的成功技巧,經過自己的著意模仿和效法,你完全可以取得相同的業績。真可以說是十足的美事了。成功者對所有的狀況都了然於心,他們目光敏銳,善於選擇,隻取所需,摒棄其他。如果某件事物激起了他們的興趣,而且他們發現利用這件事物是完全可以幫助自己實現宏偉目標的,那麼,他們必然會果斷決定,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學習。當然,他們知道適時而恰切地調整自己的所求所需,而不是不加選擇地來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