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孫權以臣事魏蜀軍難禦聯軍(1 / 1)

吳王孫權是個忍耐性極強的人,在局勢對自己不利的情形之下,他忍辱蟄伏的耐力,可以說頗為到家。另一方麵,擅於以適才適所的手法驅使部屬的他,經常成功導以謀略獲得勝利。

如此的英邁資質,猶越王勾踐,是一般人所難以望企及的。

勾踐乃春秋時代末期的越王。於公元前494年時,曾經敗於吳王夫差手下,經過十餘年的蟄伏後,終於滅了吳國。這就是“臥薪嚐膽”的故事。

魏黃初二年時,孫權企圖與魏聯手,以阻擋蜀軍的進軍,於是派遣使節至魏。魏文帝曹丕接受其所請,除下詔派令孫權為吳王外,更命令孫吳將南方特產的珍品朝貢,以為臣屬之禮。

吳國群臣為如此無禮之舉嘩然,孫權卻以淡然的態度說:“往昔漢之劉邦在羽毛未豐時,尚且接受強敵項羽的赦令,受封為漢王。在如此非常時期,我們不是應該忍辱屈就,以等待時機到臨嗎?”

蜀之劉備當時正在動員大軍,準備一舉殲滅吳國,以為義弟關羽報一箭之仇。在這緊要關頭,再難以忍受的事也得忍受——這是孫權做的決定。

不計較過去的傾軋,也不拘泥於做為領導麵子問題,能忍處且忍——孫權由於有如此的韌性,所以,不僅使隻為地方政權之一的小國成為三大鼎立的強國之一,更以帝王身份維持了較他國更為長久的安定政權。

這是有“守成之名君”之稱的孫權的真麵目。曆史家陳壽乃以“有勾踐之奇英”評認孫權如此的長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