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得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便提出用十五座城來和趙國交換,目的是試探趙國的虛實,製造吞並趙國的口實。
秦國別有用心的要求,給趙國君臣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無形中也為藺相如步入仕途,展示政治才能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趙惠文王接到秦王以十五城換玉璧的來信後知道秦王包藏禍心,便與大臣們商議對策。有人建議:派一智勇雙全之人帶璧去見秦王,見機行事。宦官繆賢奏道:“臣下舍人藺相如足智多謀,可當此任。”趙王便命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晉見秦王,相如將玉璧獻上。秦王見玉璧晶瑩剔透,渾然天成,十分高興。欣賞一陣後,又交於身旁美人和近侍把玩。相如見秦王並無用十五城換玉璧的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璧上有點微瑕,請讓我指與大王看。”
秦王不知是計,將璧交給相如。相如手捧玉璧,連退幾步,背靠柱子,大聲道:“這‘和氏璧’乃天下至寶。今見大王將寶璧隨意交與近侍和美女把玩,用來戲弄於我。足見大王毫無誠意。我已將璧收回,如大王逼我太甚,我便將頭和璧一同撞碎在這根殿柱之上!”秦王怕真的撞碎寶璧,連聲道歉,並召來主管大臣,指著地圖上的十五座城,說一定交給趙國。
相如此時清楚秦王用的是緩兵之計,自己不妨將計就計,免得失去玉璧。於是,又對秦王說:“大王如真有誠意,應齋戒五天,舉行隆重的受璧換城儀式,那時我再將璧奉上。”秦王無奈,隻得答應了相如的要求。相如趁秦王齋戒的時候,化裝出城,抄小路悄悄回到了趙國。
五天齋戒之後,相如又來到秦國王宮,昂首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先後有二十個國君,辦事多不講信用。如今,我也怕受大王的騙,所以已將玉璧送回趙國了。秦強趙弱,大王隻要派個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刻派人前來獻璧。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敢欺騙秦國而把璧留下來呢?我欺騙大王該死,就請把我扔到滾開的鍋裏吧。”
驕橫的秦昭襄王一反常態,說道:“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送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不如放他回趙國。趙王怎能為一塊璧而得罪秦國呢!”
藺相如大智大勇,不辱使命,被趙王封為上大夫。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玉璧送給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