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齊國相國孟嚐君,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稱薛公,門下養有食客二三千人。一日,他對眾食客說:“哪一位熟悉會計,能為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說:“我可以去收債。”孟嚐君早已把他淡忘,便對他說:“我被瑣事搞得很疲勞,被憂患纏得發昏,整天沉溺於國家事務之中,怠慢了先生,先生還願意為我到薛地收債嗎?”馮諼說:“願意。”於是,準備車馬、行裝,把借契債券裝到車上。臨行前,馮諼問孟嚐君:“債收完後,用錢買些什麼東西帶回來?”孟嚐君說:“先生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到了薛地後,深入民間,實地調查。凡是有能力償還債務的,或者立即收取,或者限期繳納,很快便收到了利息上萬錢。有一些窮人,無力償付債務,馮諼將他們召集到一起,當著他們的麵,將債券焚燒了,並當眾宣布:“薛公知道你們無力償還債務,他寧可自己為難也決不難為大家,他決定將貧窮者的債務一筆勾銷,希望大家千萬不要辜負了他。”眾人異常激動,感激涕零,高呼萬歲。
馮諼一回到齊國,便去求見孟嚐君。孟嚐君問馮諼:“債全收完了嗎?怎麼回來得這麼快?”馮諼說:“全都收完了!”
孟嚐君很高興,接著問道:“用債款買回什麼東西?”馮諼說:“臨行時,您說看我府上缺什麼買什麼。我心裏想,公子府上金銀珠寶應有盡有,好狗良馬不計其數,美人站滿了後庭,可以說,您府上什麼也不缺。如果說缺的話,那就是缺少仁義。”
孟嚐君疑惑地說:“那仁義又怎麼買呢?”馮諼說:“公子如今隻有小小的薛地,您應該好好撫愛他們,隻有這樣,民才能為您所用。然而,您卻在他們身上做生意取利,對於富足的當然要他們如期償還,對於貧窮者,即使責罰他也無力償付,時間越久,債息越多,就越發難以償付。一旦逼緊了,他們就可能棄家出逃甚至謀反作亂。為了使公子能獲得一個仁愛士民的好名聲,我假傳公子之命,當眾把債券燒掉了,百姓高呼萬歲。這就是我用債款替您買來的仁義。”孟嚐君聽了雖然覺得有道理,但白白地損失了不少錢,心中還是不太高興,無可奈何地說:“咳,先生算了吧。”
過了一年,孟嚐君被齊王辭退,回到封邑薛地。在離薛地百裏的地方,男女老少,沿路迎接。孟嚐君激動地對馮諼說:“想不到先生為我所買的仁義,今天算是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