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
國學
作者:孫聚成
南宋,一個陰暗的黃昏,一座驛站外的斷橋邊。
一樹梅花悄然綻放,陣陣幽香直沁心田。陸遊迎風佇立,看這寂寞的花開,感受那高雅的芬芳。陸遊喜歡梅,喜歡那冰澈的花朵,絕世的高傲,還有梅花的丹心如火,熱烈赤誠,任怎樣的嚴酷,也冷卻不了那獨自的爛漫。
這正如陸遊的人生,也如陸遊的性格,飽經磨難,依然高潔如故,曆盡滄桑,依然赤子之心。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他出生於一個仕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祖父陸佃和父親陸宰都曾經位居高官,是大宋富國強兵、銳意革新思想的傳播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陸遊,使他始終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陸遊出生前,母親夢見了秦觀,就用秦少遊的“遊”字為名,並將“觀”放到孩子的字中,希望能將陸遊培養成秦觀那樣才華橫溢的大文人。陸遊兩歲時,“靖康之難”發生,他不得不隨家人四處逃亡。在戰火紛飛的艱難歲月中,他接受了不忘國恥、收複家園的啟蒙教育,奠定了“馳騁戰場、殺敵報國”的人生理想。
但是,仕途坎坷,屢被打壓,陸遊唯有用堅強的意誌,奔波在南宋的土地上,為國家灑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致仕立功是曆代文人的第一心願。然而,壯誌豪情的陸遊,赴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初試雖然名列第一,但因排在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之前而遭忌恨。複試時,秦檜更是以陸遊的文章“喜論恢複”為借口,將他除名。
三十歲時,陸遊在出任福建寧德縣主簿後,先後在成都等地出任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在宦海中沉浮,盡一己之力去換取百姓安逸的生活。為官期間,陸遊關心民生疾苦,為百姓排憂解難,從未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每當發生洪澇旱災,他密切注視災情變化,上書請求開倉賑災,還曾經在未得到政府同意前,冒著被處罰的危險撥義倉糧至災區賑災。
仕途上,陸遊一直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擠壓,但他從沒有放棄自己報效國家的理想,把悲傷悄悄表達在自己的詞中,用一篇篇詩詞來寄托自己的思緒。如他在任夔州通判時所寫的《木蘭花·立春日作》:“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身如西瀼渡頭雲,愁抵瞿塘關上草。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方旛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全詞書寫心底抑鬱之情,感歎時光的流失,陸遊那憤懣的情懷上,又添一段新愁。
鬱悶不得誌,陸遊寫下了大量的詞作來感歎情懷。他的詞飄逸超俗,感情激越,如他以樞密院編修官身份出任鎮江府通判時,創作的《水調歌頭·多景樓》:“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裏曜戈甲,萬灶宿貔貅。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遊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當陸遊登上鎮江北固山的多影樓,極目遙望,淮南草木,曆曆可數,他追憶曆史人物,感慨登臨所懷,用詞作發出了對古今巨變的感慨,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北望故土,激情澎湃,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但當金戈鐵馬漸漸成為記憶,隻有一腔報國之誌,夢中猶在。
上天待陸遊不薄,受盡壓抑的陸遊,在秦檜死後,孝宗即位,主戰派受到重視的情況下,陸遊終於被賜為進士。40歲時,朝廷派陸遊入蜀抗金,他終於有機會成為一名軍官,並參加了北伐。那是讓他終身難忘的一段時光,當看到了收複故土的希望,陸遊意氣風發,殫精竭慮地為主帥王炎出謀劃策,督促練兵,襄理軍務。他一身戎裝,騎馬隨軍外出,親到野外的雪地上射虎,在崇山峻嶺中為自己的國家盡一份力。正如他《謝池春》一詞中所表達的那樣:“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煙夜舉。朱顏青鬢,擁雕弋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吊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歎流年又成虛度。”那種經曆令人難忘,那種感覺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