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廣法師 凝聚和諧正能量(2 / 3)

佛陀明確開示:隻有《法華》《楞嚴》“如來藏”是正法,“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在臨終遺囑中,特別囑咐弟子“依法不依人,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

反觀當今世界,佛法雖日益興盛,但仍然沒有擺脫封建迷信、盲目瞎練的窠臼。修行人把佛陀所講方便之法、不了義法當真實,實乃佛門之悲哀!

《法華經》多次提到一念成就的問題:“一念信解、蒙佛授記”,“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楞嚴經》中,佛還大聲疾呼:“當業輪轉,當處出生”,“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也就是說,隻要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心念一轉,心量打開,就能當下轉煩惱為菩提。

針對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的特點,他大膽改革教學方法,按照“依文解字、會相歸性、立竿見影、當場考核”十六字方針,以“一心三藏”引導修行人當下明心見性。於是,《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如是我聞》、《觀世音菩薩名號真實義》、《佛法千年是與非》等一係列專題開示相繼問世。或現場實驗“手指變長”,或以氣球手套形象說法,或效法周公巧解夢境,或拆解漢字畫龍點睛,或獅子吼震醒迷人。通過打比喻、舉例子,現實類比、互動實踐,將宇宙人生真理和盤托出。

特別是一部《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高度概括法華、楞嚴精髓,從“人到底有沒有來世”這一敏感問題,引出宇宙人生真相的五個關口: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是什麼?——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為什麼表現形式森羅萬象?——非同非異;什麼原因導致“非同非異”?——隨心應量;“四大”究竟從何而來?——心現識變;既然是“心現識變”,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是什麼關係?一切萬法是什麼關係?——一心三藏。這五關,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開權顯實,徹法源底,使修行人當下明白:“一切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十法界萬法,都是我們當人當下一念變現”。

“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除萬年愚”

一個個精妙開示,多至月餘、少至數天,乃至兩個小時、幾分鍾、幾句話,把無數修行人,從盲修瞎練中拉出來,重獲人生的自信、成佛的自信。一場法會,70%、90%乃至100%的人當場開悟,有的五體投地、失聲痛哭,有的躺在地上打滾、歡呼。他們感恩,慈悲的師父用真理點亮每個人的心燈,開啟了他們本來有的智慧;他們激動,自己把握了自己的命運!人生、成佛之路不再迷茫,他們明白自己真正解脫了。猶如千年的遊子,終於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家鄉!

隨著弘法的深入,請他講經的越來越多,無論風雨寒暑、路途遠近,隻要有人請法,他從不推辭。從慈航淨苑到周邊寺院、全國各地,都留下了他不倦的身影和真誠的呼號。從開始的十幾人、幾十人,到現在每場數千人,所到之處,隨喜聽聞者,無不歡喜讚歎。

針對一些修行人不重視明理開悟,一味誦經念佛、拜佛拜懺,每每講經開示,他常作獅子吼,直指當下修行時弊,以期喚醒眾生迷惑,震醒夢中行人。因此,不解、非議和誹謗之聲不時傳來。對此,法師約法三章:第一,對批評者感恩頂禮;第二,提供路費,歡迎來道場調查指導;第三,以《法華》、《楞嚴》金口玉言辯證,絕對不允許弟子們以“印廣說”與之對辯,更不允許反唇相譏,以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智慧圓融,貫通一代聖哲之學

在印廣法師看來,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迷信,而是講辯證法的。從哲學與科學的角度,揭示宇宙人生、天地萬法的起源及其相互關係。因此,應將佛之正法,從佛之三藏十二部經中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