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玉:我為祖國聚青年(2 / 3)

2008年大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淮玉就參與了救災組織工作,在辦公室幾天幾夜未曾回家。當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變成冷冰冰的數字擺在麵前的時候,巨大的傷痛縈繞著他。三年過去了,那種痛積澱成淒美的思念和深沉的愛。2011年5月6日早上,他用兩個小時寫出了《另一個世界的你》。

淮玉說:“我忽然有一個感覺,覺得逝去的人,沒有離開我們,他們隻是在另外一個時空存在。那麼,另一個世界,有沒有冷暖?另一個世界,有沒有甘甜?希望時光不會無情隔斷思念。”

歌詞中那種淡淡的哀傷溫柔的熨帖曾經飽受苦痛的心靈,淮玉希望通過這首歌可以告慰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們。

第五代江姐、空政文工團著名歌唱家王莉看到這首歌詞後,被深深打動,含著眼淚錄製完成了歌曲。中央電視台4台中文國際頻道《海峽兩岸》“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專題片”將這首歌作為片尾曲予以特別報道。頻道總監有些納悶:“怎麼放支歌兒,還上新聞呢?”工作人員答:“我們聽過數不勝數的歌曲,可還是被打動了。”

這首歌後來被互聯網廣泛轉載,有10萬多網友跟帖評論,其中不乏“大v”媒體人楊錦麟、作家陸天明等,更有數不清的“讚”、“愛心”和“加油”。

被淮玉的歌詞打動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著名歌曲家毛阿敏拿到淮玉作詞、劉青作曲的《平安相伴》時,連夜自費從上海飛回北京錄製。與淮玉素昧平生的毛阿敏,隻是因為喜歡這首歌中寄寓的現實意義和公益情懷。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在一摞厚厚的歌詞中,挑出了淮玉為教師節創作的《親愛的老師親愛的媽媽》,帶病完成了錄製。由淮玉作詞、小曾演唱的《軍人的名字是第一》,慷慨義烈,充滿軍中男兒的熱血豪情,廣受青年官兵的喜愛,被譽為“新時代的《打靶歸來》”……

2012年5月,由淮玉創作的《青春的約定》,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巴基斯坦時,作為中國青年送給巴基斯坦青年朋友的文化大禮,在晚會上演唱。經由翻譯解釋了歌詞的涵義後,巴基斯坦外交部一位女官員握著淮玉的手流下了眼淚,她說,這首歌的意義超過了幾億元的援助,因為從這首歌裏,我們聽到了中國朋友對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人民,深深的情感。

在多瑙河畔,淮玉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一首《成吉思汗》。“一騎東來萬裏風雲起狂飆,黃沙漫卷看群山誰敢比高,疾風、勁草、雁鳴、虎嘯,知前路迢迢仍劍指九霄……”

一位油畫家看到後,被詞中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他以淮玉為原型創作了一幅金戈鐵馬的戎裝像。畫中的他麵向遠方,目光透出堅定的憂思,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有朋友說,這幅畫正是淮玉靈魂的寫照。

與雷鋒的故事

有一首歌對淮玉來說意義非同尋常:《想起你的名字》。這首歌是為紀念雷鋒而創作的。

“多少回雨雪冰霜,你更加珍愛陽光,多少人像媽媽一樣,融化你心中悲傷。用微笑換來微笑,你讓別人過得更好,心窩裏飛出金鳳凰,唱支山歌引來萬人傳唱。”

雖然通篇沒有出現一次“雷鋒”,但又字字句句都是在寫他。

對於雷鋒,這個太多人熟悉但已經符號化的名字,又有幾個人真正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有人說,在當代最了解雷鋒的人有三個,除去雷鋒生前的戰友同事外,還有一個淮玉。

其實開始,對於雷鋒,淮玉也僅限於小時候的口號:學雷鋒,做好事,樂於助人。

後來,作為《永恒的豐碑——雷鋒日記和雷鋒故事集》一書的主要編創人員之一,他才知道,現在對於雷鋒,原來有那麼多的質疑。這些懷疑是真的嗎?他決心自己尋找答案。

整整七個月的時間,他和同事把軍事博物館裏塵封了幾十年的雷鋒日記手稿、雷鋒資料都翻了出來,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就連雷鋒生前從學校到工廠再到部隊的線路,他也親自走了一遍。在這些研究中,一個真實的雷鋒漸漸地浮現在他麵前。

淮玉說,不止現在有質疑,在那個時代雷鋒做好事也是頂著巨大壓力的。不請假出去做好事,挨過很多批評。有人說他“淨搞沽名釣譽”,“整天帶著個獎章幹什麼,愛出風頭”。他在日記裏也訴說他的委屈,這些篇章裏字跡是潦草的。但是慢慢地他說服了自己,心平氣和後,字跡也規整起來。

七個月的研究,淮玉認識到:“雷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

2012年,淮玉與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20多位師生一起參觀雷鋒團。期間很多同學老師都對雷鋒提出了疑問:雷鋒是假的吧?在那個拍照還很奢侈的年代,一個小兵怎麼能受到如此的青睞?那些照片怎麼可能是抓拍?再說,就算雷鋒是真的,我們現在學雷鋒,還有什麼意義?

淮玉提出,可以開一個座談會,對於任何關於雷鋒的疑問,我就我所知道的一一給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