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鄒磊 成功沒有速成路(3 / 3)

剛進廠實習時,有些大學生“沒假選休,有假必休”,而鄒磊總是和工人師傅一起堅守在崗位上。他的表現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他從調度員做起,之後是黨委秘書、團委書記、黨支部書記、分廠廠長。

工作中,很多人會為鄒磊從容不迫、見解深邃的風度所感染,其實這背後不僅是他十年寒窗苦讀的結果,更是他始終堅守“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信念所致。他畢業於佳木斯工學院,工作期間,又攻讀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碩士、博士課程。“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我始終覺得,人的一生都應該發自內心地想要學,對我來說,學習是一種習慣。”

鄒磊說,人,要耐得住寂寞。有時候必須讓自己從喧囂、繁華當中剝離出來,才有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去享受寂寞,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心無旁騖。

在平山分廠工作時,一個民企上市公司希望鄒磊能夠去他們公司工作,並開出了讓人難以抗拒的條件:豐厚的年薪,優越的辦公環境。但鄒磊還是拒絕了,“雖然當時條件艱苦,又麵對誘惑,但我有充實的工作和很好的發展空間,人活著並不是隻為了利益,要有認真、踏實工作的決心和永不言敗的信念。”

2009年,鄒磊通過嚴格的篩選考核,成為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管理集團型企業和管理單個製造企業完全不同,這對鄒磊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怎麼盡快進入角色,滿足崗位需求?怎麼創新工作,得到大家認可?怎麼通過這個平台更好地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鄒磊帶著這三個問題走上了新的崗位。一晃4年過去,企業在不斷發展,鄒磊也在不斷成長。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現在回頭看,我覺得要想做好工作,肯幹的同時還要有激情。不是非要追求成功,但是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

對話·鄒磊

《中華兒女》:從1988年至今,您已經在裝備製造業工作了25年。裝備製造業對國家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但由技術消費國轉為技術創新國卻並不容易,您認為目前我們這個行業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中?

鄒磊:我國的企業大多數都是建國以後成長起來的,有60年左右的成長曆程,而國外很多世界級知名企業的曆史有上百年。作為中國的老國有企業,如何能夠實現轉型升級,如何能夠通過我們的技術創新,達到引領產業的目的,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在這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我們國家的技術發展來看,我們是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再吸收的路子,這幾年我們通過引進技術,依托國內的生產,把產品從五萬機組,發展到六十萬、一百萬的超超臨界機組,達到國際化水準。我們自己也在創新,先後開發了很多節能、環保的新產品,來適應國內市場的需求,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我們還在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的地位,這個地位使得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實現我們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

強國要先強企,強企要先強管理。國有企業往往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希望我們通過激勵機製建設,通過治理結構的完善,能夠解決曆史上形成粗放的速度規模發展模式,與國際先進企業對標,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

《中華兒女》:現在社會上也出現一種現象:一部分青年人創業不願意選擇實體經濟,更傾向於做投資這類回報比較快的行業。

鄒磊:做實體經濟需要比較大的投入和必要的生產要素。技術集成,產品製造,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過程,而且需要市場認可。可能往往投入大,回報不會立刻與投入成正比,但卻是穩定的。但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非實體經濟,如果想走得遠,一定要很長時間的積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需要實實在在去做,不要想速成。青年人如果想做實體經濟,可以從零部件去做,可以從產業鏈中的一環去做,你隻要把它做精,往往會“小產品大市場”。而且我們國家實體經濟當中有一些零部件、小產品,往往是我們沒有競爭力的,比如說一個軸承,實際上是一個通用件,但大量的高溫產品還是全依賴進口的。

《中華兒女》:作為全國青聯常委,您對青年人有什麼樣的寄語?

鄒磊:對於一個人來講,年輕的時候要真正的腳踏實地。組織上給的機會,即使很艱苦,但一定要珍惜,要有自己的價值觀,理想追求和好的品德。同時,學習也很重要,人的一生都應該發自內心的主動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實際去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便會受益終生。

責任編輯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