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磊 成功沒有速成路
專題
作者:張惠清
已近深秋,天氣漸涼。鄒磊泡了一壺暖暖的陳年普洱,飲茶,聊往事。半框眼鏡,休閑裝扮,隨意地倚靠在沙發裏,這樣的他看起來睿智、儒雅,平和。
然而,身為共和國裝備製造業“長子”——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也擔任過哈爾濱鍋爐廠的一把手,企業“從嚴管理”的曆史傳統使這位央企領導者在工作上嚴謹得“幾乎苛刻”。
和大多數國企領導人一樣,鄒磊大半生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家企業。大學畢業就走入哈爾濱鍋爐廠,從電焊工一步步走上掌控集團興衰命運的當家人,25年來,他的統籌、決策能力不斷提升,積累了豐富的工作閱曆和管理經驗,表現出一個企業領導人所應該具備的特質,緊要關頭能雷厲風行、勇於擔當。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高爾基在他著名的文學作品《海燕》裏麵的一句話。對於鄒磊來說,正是這種困境中永不言敗,勇於挑戰的精神,激勵著他在改革中搏擊風浪,完成了人生中一次次走向成熟的蛻變。
挑戰的力量
上世紀60年代,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中國的工業開始了一場烏托邦式的冒險。和眾多分布於祖國偏遠地區的“三線廠”一樣,哈爾濱鍋爐廠平山分廠也成為這場冒險的產物。在這特殊曆史時期建造的平山分廠有其光榮的曆史,而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傳統體製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頻頻虧損。“總廠一年的利潤才1000多萬,單平山分廠就虧掉七八百萬。”改革迫在眉睫。廠裏的領導班子經過嚴格的篩選,最終,改革的重任落在了有著突出工作表現的鄒磊身上。
“給你兩年時間,能扭虧為盈最好,實在不行就把廠賣掉。”鄒磊帶著領導交給的任務走進平山分廠。“這個企業走出過兩位省部級領導,要是在我手裏被賣掉,我不成了曆史的罪人麼?”當了“救火隊長”的鄒磊,下決心要把平山分廠帶上正軌。
然而眼前的一切卻讓他皺緊了眉頭。工廠連添置辦公室用品的費用都緊缺,街道上也是滿目瘡痍,垃圾成堆,到處一片頹廢的景象。平山分廠是一個由郵局、公安局、幼兒園等機構組成的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以廠為家”的時代給這個小三線廠留下了太多後遺症。“所有老國企普遍存在的弊端這裏都有。”
各方利益訴求錯綜複雜,牽一發而動全局。解開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過人的勇氣和膽略,同時還需有開闊的視野和係統的知識儲備。“思路決定出路。”鄒磊針對工廠現有的弊端提出二次創業,自強不息,統一幹部員工思想。堅持生產經營為中心,以市場和用戶為宗旨,用技術、產品和服務為引航,重振昔日雄風。同時,堅持從嚴管理,從嚴治廠,要求幹部員工愛廠如家,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企業要發展,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奮鬥。”身為廠長,鄒磊率先以身作則,全身心撲到工作中去。工廠巨額虧損,剛開始的四個月甚至發不出工資。鄒磊提出領導幹部不應該拿補助。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他自掏腰包來集資,讓企業能夠周轉起來。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白天在哈爾濱開會,調查市場,晚上住在平山。盡管平山與哈爾濱之間隻有一個小時的路程,但鄒磊卻整整一個月“三過家門而不入”。
有一次他去吉林跑市場,跟用戶談判結束後,便準備連夜趕回哈爾濱。當時,企業用車是一輛破舊的小轎車,上車以後,無論如何打不著火,直到後來叫來一輛出租車幫忙才解決問題。
“在用戶麵前就那麼慘。”鄒磊感慨。相較於種種問題,改革更大的陣痛來源於裁員,而這一舉措甚至威脅到了這位年輕廠長的人身安全。
“要搞好企業,就要搞三項製度改革,裁員勢在必行。我做的是對的事,是為了企業謀發展,為了更多員工的利益,所以我理直氣壯。”鄒磊說。所以,當部分恣意生事的下崗員工揣著刀,砸開他辦公室的門,氣焰囂張地登堂入室的時候,他沒有絲毫懼怕,憤怒地拍案而起:“你們出去!要進辦公室就敲門,這是基本的尊重!”那些人自覺理虧,灰溜溜地出去了。
通過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平山分廠各項指標均實現了大幅的增長,僅用一年的時間,便實現了扭虧為盈的目標。取得了驚人的成果,鄒磊功不可沒。記得當時公司黨委書記這樣說:“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片地,換了人經營,就出現了新業績。”
由於工作需要,圓滿完成任務的鄒磊被調回哈爾濱鍋爐廠擔任生產長。離開的那天清晨,為了表達內心的感激,廠裏的職工和家屬紛紛自發出來與他送別。一封封感人的信件,一張張揮淚送別的麵孔,讓鄒磊感動至極。“坐車返回廠裏的時候,看到那麼多人送我,我頓時覺得什麼困難都變得非常渺小,我這一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