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企業剛剛發生人事震動,一些高層紛紛離職出走,因此那位職業經理人不得不讓小組長同時兼任了兩個部門的經理,當然,工資也長了一級。對於那位隻有二十四五歲的小組長來說,這似乎是件好事情,畢竟工資長了一級。然而結果卻並不妙。雖然剛開始的時候,這位小組長也加班加點,非常用心。但不到半個月他就提出了辭呈,為什麼?原因就是新的崗位能力需求同他的能力相比實在相差太大了。新的部門同他原來的部門相比人數多了十倍不止,行政上雖然與原來的部門是同一級別,但新部門卻是三級管理,他下麵有主管,主管下麵有班組長,而每個組長管的人比他原來一個部門的人都多!工作的複雜性可想而知,對於他這個隻有25歲的人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沒有合適的人選,職業經理人也非常無奈,隻有繼續安慰和鼓勵他,令他繼續堅守,同時答應尋找接替人選。
但情況卻在進一步惡化。小組長兼任這個大的部門經理前後大約兩個多月時間。這兩個多月“非常經理”生涯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後來他變得非常消沉,幹脆連那個小部門的經理也不想幹了,說這輩子都不想做管理,隻想踏踏實實做專業。因為兩個多月的噩夢,確實“傷”了他,後來辭職走人了。多年之後,聽說他再也沒有幹過管理工作。而且,那位職業經理人後來得到消息說,這位小組長非常“恨”他,因為他讓小組長擔負了超出他的能力的重擔。
可見,高位固然能帶來高薪,但要想坐穩高位,就必須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否則,機遇來臨了,你還是把握不住,甚至落得個不如從前的下場。
那麼,對於那些有足夠的能力擔任高職位的人來說,是不是因為突然的機遇到達“非常高位”就可以了呢?事實並不盡然。
職場中,之所以會出現“非常高位”現象,經理人的個人原因是很小的,主要是外界原因。非常時期才會有“非常高位”產生。而一旦非常時期過去了,“非常高位”者就必然要回落到他的本位。然而人不是物理體,客觀需要他回落,但他主觀上卻回落不了,於是人落而心不落,甚至思戀和苦戀,進而影響整個職業生涯。
因此,升到“非常高位”,非本人原因;但落下時的痛苦,卻要本人承擔,而且這種痛苦還會持續發酵。
很多用人企業對曾經有過“非常高位”的人一般是避而遠之。為什麼?因為擔心其心理上回落不到正常狀態,而有一種“非常心態”:他們往往過高地預估自己,做過一些正確的事,就把自己當作真理的化身。也正因此,他們在後來的職業生涯中,往往擺不正位置,而是攜帶著這種高度自戀的病毒,開始職業生涯的逐步滑落。
有一位曾經在30歲做到企業頂級職位的經理人,剛剛而立就無事可做,隻得去做慈善事業了!因為錢幾輩子也花不完,職務也沒有再高的了,幹什麼去?其實他自己也很苦惱,因為自己畢竟還年輕,還想建功立業,但沒有機會了。結果,30多歲便成了閑人、“剩人”。
工作啟示:
高位可能帶來高薪,也可能給你帶來陷阱。弄清高位和高薪之間的關係,然後審視一下自身的能力高低,是你想要獲得高位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當然,最穩妥的辦法就是,不要貿然去接淩空飛來的“高帽子”,而是要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晉升。“三級跳”式的晉升固然鼓舞人心,但畢竟讓人不踏實。畢竟職場中還有一句老話:升得越快,跌得越狠。
要麼跳槽,要麼堅守
打仗要跟一個好將軍,打工要跟一個好老板。在任何一個組織,一個人如果不能得到一個賞識自己的好領導,那麼要想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可能性微乎其微。
通過跳槽獲得晉升,然後獲得高薪,是很多人都在用的一種自我提升技巧。在一些經營業績比較差,甚至是沒有遠大目標的企業裏,很多比較優秀的人才既沒有工作壓力,又沒有工作興趣,至於內部晉升,更是虛無縹緲,甚至由於工作的平淡,連成就感都不易獲得。這種時候,你就要考慮通過跳槽來獲得更高的職位和更好的待遇了。
當然,如果你操作失誤,那麼跳槽並不一定能給你帶來職位和薪酬的同時提升。很多人敢於跳槽,而且頻繁跳槽,可是職位和待遇卻一直原地踏步,沒有任何提升,原因就在於沒有好好分析一下跳槽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