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號、徽號、諡號介紹(2 / 2)

下麵簡略介紹一下上徽號的儀式。

清代宮廷在為太後上徽號的時候,一般都有比較隆重的儀式:如先期敕所司備儀物,製冊、寶,遣官祗告天地及太廟後殿、奉先殿、社稷。上徽號的前一天,先進奏書。這一天,皇帝親自到中和殿批閱陳放在那裏上徽號的奏書。看過以後,先由大學士捧著奏書到太後的宮裏,而接下來是皇帝親自到太後麵前進獻奏書。

一般這個時候,宣讀官要讀奏書。讀完後,在鼓樂齊奏當中,皇帝要給太後行三跪九拜禮。正式上徽號的日子,皇帝先到太和殿檢查陳放在那裏的冊、寶,然後由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員陪同著到太後住所,皇帝親自到太後麵前獻冊和寶。而皇帝和大臣仍然在鼓樂聲中行三跪九拜禮,行完禮後退出來。接下來是皇後在率領妃嬪、公主、福晉等到太後的住所行慶賀禮。

徽號是先帝之嬪妃所擁有的,一般是兩個字,太長不易記,由新帝禦賜。到了清朝,徽號和封號被同化,擁有封號(同時也是擁有徽號)對於清朝的後妃們來講,遠比前朝容易得多。隻要她們博得皇帝的眷顧和恩寵,得到正式的妃嬪身份,就可以得到自己的封號了。其實這並不合理,先帝的嬪妃與新帝的嬪妃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屬於那種婆媳關係,怎可兩者混淆。

【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得稱號,如“武”帝,“哀”公等。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三種。

美諡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諡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隻作美諡,平諡。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一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隻是在特定場合用。

清代,皇太後的徽號還和死後的諡號有關。皇太後死後的諡號用十二字,其中要選擇用生前徽號中的四字,這是清代《上尊號徽號儀》中的定製

總得來說,諡號是死後擁有的,也同時是對死者生前寫照,皇帝、皇後一般有十二字諡號,其餘嬪妃二——四字諡號,依照生前的寫照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