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號、徽號、諡號介紹(1 / 2)

【封號】

古代封建時期,等級高的嬪妃都有封號和有些有過大功的臣子也會被皇帝禦賜封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創建了複古演繹群,封號真正的意涵,卻很少有人知曉,是不是代表著隻要級別高,就一定能擁有封號呢?其實不然,本群將為你作一番詳細的解說……

較高等級的人物受封之後一般情況下有“封號”,但不代表必須有;

接受封號表示接受禦封並有正式地位;

例如:明太祖的寧妃封號就是“寧”,清朝光緒帝瑾妃的封號是“瑾”,唐朝的黃國公李靄的封號是“黃”等等,不勝枚舉。

古代女子地位低(這裏是古代女子在社會中的地位,而不是等級),一部分是隻有姓氏而無封號,所以皇室裏的後妃一般是冠以姓氏,

例如:李妃,而不像電視劇中所說用名字,一般有名字的女子的名諱是不可以隨便亂叫的,所以不可能說比如:某妃叫薛倩舒(姓氏:薛,名字:倩舒)則不可能是倩妃或者舒妃,一般就稱薛妃。

而我們所看到那些成“彤妃”“穎妃”“淑妃”那些其實不是她們的名字,而是皇帝賜予的封號比如說“柔”字、“婉”字作為她們的封號,這是很大的榮譽,封號是不可以與名字相衝的。

在古代後妃封號中,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皇帝欽定的;

例如:皇後以及清朝的皇貴妃的封號,通常情況下,她們的封號由兩個或兩個字以上組成;

另一種情況是妃、嬪等級製度中固有的名號,也屬於“封號”。像唐初的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這四個固有皇妃等級的封號(同時也是名號)分別是“貴”“淑”“德”“賢”。顯然,第一種情況的封號比第二種要尊貴得多。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已經享有名號的妃嬪有什麼值得表彰的功績,皇帝是可以賜給她們欽定封號,讓她們同時擁有兩個封號。對於古代的女子們來說,同時擁有兩個封號是莫大的殊榮。

嬪妃犯錯被褫奪封號的,甚至可以說恥辱比降級還大。【徽號】

《爾雅·釋佑》:“徽,善也。”徽號即善美的稱號。比如嘉祐四年,群臣再次請上尊號,而劉敞勸阻說:“陛下不受徽號且二十年”,說明尊號也可稱徽號。

明清時對皇太後和太皇太後所上的尊號稱徽號,同時對尊號與徽號加以區別。《明史·禮誌七》:“明製,天於登極,奉母後或母妃為皇太後、則上尊號。其後,或以慶典推祟皇太後,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徵號。”清代的慈禧太後,其算號徽號為“慈禧端佑康頤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皇太後”。其中“皇太後”為尊號,而“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為徽號。宋代以後的元明清,上尊號的意義有本質變化,上尊號的對象已完全轉變成對皇太後的尊親之義。《明史.禮誌》不再記載皇帝上尊號的禮儀,隻記載對皇太後的《上尊號徽號儀》,清代也如此。這是尊號徽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賢君明臣已覺察這是一種阿諛奉承、虛妄無實的流弊,而年幼的新帝登極,要有精神依托和支柱,便尊祟母後母妃,加上尊號徽號,且上尊號徽號還不隻一次,多次累加。比如清鹹豐之妃、同治皇帝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後被尊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每逢慶典,徽號累加,越加越長,長達十六字之多。由於文字過長,稱謂不便,在莊嚴場合稱全稱,一般場合便僅稱“慈禧”。所謂全稱,是指徽號在前尊號在後一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