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努力篇——博學多才是怎樣煉成的(1)(2 / 3)

富蘭克林不僅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科學巨人,他還是美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在北美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中,他不止一次出使倫敦,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與英國殖民當局進行麵對麵的鬥爭,迫使英國廢除強加在北美人民頭上的不合理條款。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老年的富蘭克林代表初建的美國出使法國,為贏得法國的同情與支持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因為人類已經進入了理性的時代,有知識有覺悟的法國人完全拜倒在這位曾經馴服了空中閃電並將它引到地麵的偉人的腳下。美國的勝利誕生,大可歸功於那隻飛翔在雷雨中的風箏!

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與世長辭,終年八十四歲。美國人民懷著深切的悼念之情,為他致哀一個月。富蘭克林一生中曾擔任過許多高級職位,但是在自撰的墓誌銘裏,卻自稱“印刷工富蘭克林”。

在晚年,他還對科學充滿了希望,他曾這樣寫道:“科學的迅速發展使我有時感到遺憾,我出生的太早了。”

閱讀點睛:盡管富蘭克林在臨終時謙遜地稱自己是一名“印刷工”,但是,他在世人的心目中仍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富蘭克林用自己的勤奮和付出,為人類要來了電。一個人可以從天空奪得閃電,就能向勤奮索取果實,向耕耘索取收獲,向時間索取成功。

時空巨人愛因斯坦

佚名

愛因斯坦,科學巨匠。相對論的提出者,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和叔叔一起開了一家製造電器設備的小工廠,母親是個頗有造詣的鋼琴家。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一點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天才,到三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愛因斯坦六歲上的學,但是,在學校裏他的成績非常差,一上課就是被批評的對象,老師還說他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大家一致認為他是一個天生的笨蛋。

小阿爾伯特1歲後,全家遷到了慕尼黑,以後又有了小妹妹瑪雅。阿爾伯特四五歲了,棕色的大眼睛閃著智慧的光,小腦袋一歪,不知有多少鬼主意,但就是不大會說話,父母很著急,請了醫生來看,可醫生說他什麼病也沒有。

一天,父親拿了個小羅盤給他玩兒,阿爾伯特把盤子轉來轉去,盤中的那根針永遠指著北邊。他把羅盤捧在胸前,扭轉身子,再猛轉過去,可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著北邊。阿爾伯特驚訝了,他睜大眼睛,盯著玻璃下麵那根紅色的小針,“是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邊呢?”他想問父親,可又說不出來。小小的羅盤,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家的好奇心。

5歲以後,阿爾伯特進了一所離家很近的天主教會辦的小學。聖經故事、教堂的莊嚴氣氛、蕩漾在空中的鍾聲、唱詩班的歌聲,使阿爾伯特敏感的內心產生出一種神秘而崇高的感情。6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小提琴成了他終身的伴侶,成了他心靈的天堂。

阿爾伯特10歲的時候,進了路提波德中學。這所學校的宗旨就是把學生訓練成機器。阿爾伯特隻對數學、物理和哲學感興趣。他在叔叔的指導下自學了高等數學,連學校的數學老師都不是他的對手。

他的叔叔雅各布是工程師,也是數學愛好者。在愛因斯坦學習幾何前,雅各布叔叔就讓他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勾股定理。愛因斯坦被這個定理的證明給迷住了。他苦苦思索了3個星期,終於找到了證明的方法。他12歲那年,又被一本小小的幾何書給迷住了,就像以前那個小指南針迷住他那樣。幾何定理的證明,嚴密得不能使人有半點懷疑。他驚奇了,原來人的思維是那樣明晰,那樣可靠。他後來寫過這樣一段話:“就像三角形的,三條頂垂線相交於一點這個定理,完全可以肯定地加以證明,根本就沒有任何可疑之點。這樣清楚明確,這樣肯定,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1895年秋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登上開往蘇黎世的列車。由於年齡不夠,他通過母親的關係才獲準參加聯邦工業大學的入學考試,結果沒考上。原來,需要記憶的那些功課——德文、法文、動植物學都考得不好。幸好,他物理、數學成績非常好,韋伯教授派人通知他,他可以破例來旁聽自己的物理課。

老師親切,學生可以自由地研究學問,愛因斯坦第一次享受到這樣的民主和自由。他的青春朝氣和活力迸發出來了。路提波德中學裏那個怯生生、不多說話的少年變成笑聲爽朗、步子堅定、情緒激昂的年輕人了。他蔑視權威,他們的淺薄和裝腔作勢常常是他抨擊的對象。但是他依舊驚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仍然避開眾人去思索這世界偉大而永恒的謎。他在山間漫步,在水邊徘徊。他想,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跟著一道光線跑,他將看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