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於創造(3)(3 / 3)

洛克菲勒對公司的全部生產過程以及各個環節,他都非常清楚。特別是在一些細節方麵,精打細算的程度簡直到了近乎吝嗇的地步。

比較典型的一個事例是,他曾問一個煉油廠的經理:“為什麼你們每提煉一加侖原油要花費1美分8厘2毫的成本,而東部的一個煉油廠做同樣的工作卻隻需要9厘1毫呢?”

甚至連價值極微的油桶塞子他都不會放過,他給下麵分廠廠長寫過這樣的信:“上月你廠彙報說手頭剩餘1119個塞子,本月初給你廠10000個,本月你廠用掉9527個,而現在報告說本月剩餘912個,那麼請問,其他的680個塞子去了哪裏呢?”

細化管理,容不得你打半個馬虎眼。正如同後人對他的評價:這個洛克菲勒是統計分析、單位計價和成本會計界的一名先驅。事實上,他更像一台大型計算機,掌握著公司的每一個生產經營環節,沒有一點漏洞和誤差。

閱後警言:

把工作做到極至,為別人做出榜樣,就是一種貢獻。所謂的創造不隻是單指發明與創新,讓我們的工作永遠幹在前麵,讓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有新的業績,新的方法,讓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有新的思路和思考,走出一條與別人不同的又可極順利地到達目標的路子,都標誌著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充沛,很有意義。

凡是一種崇高理想的實現,都是一種創造的實踐

哈佛故事

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有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這時,有位記者過來采訪他們,並尋問他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略帶嘲諷地回答記者說:“還用問嗎?我在砌牆啊!”

第二個人看著記者說:“我們正在為未來的高樓砌基礎。”

第三個人一邊砌牆,一邊回答記者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人成了一名高級技工;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裏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則做了前兩個人的老板。

三個原本是一樣境況的人,對一個問題的三種不同回答,展現了他們不同的人生理想。十年後還在砌牆的那位隻是一位為生活而工作的人,當上工程師的那位理想比較現實,成為老板的那位誌存高遠。最終他們的理想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想得最遠的走得也最遠。

理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同人生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的想像。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人生奮鬥的目標,是人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的精神上的支柱。

能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對他個人而言,他是一個成功者,也是個幸福者。對於社會而言,是對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者和貢獻者。

遠大的美好的理想能吸引人努力為實現它而奮鬥不止。每當你懈怠、懶惰的時候,理想會猶如清晨叫早的鬧鍾,將你從睡夢中喚醒;每當你感到疲憊、步履沉重的時候,理想就像戰場上吹響的進攻的號角,讓你為奪取最後的勝利而勇往直前;在理想的驅策下,人們能不斷地激勵自己,獲得精神上的力量,煥發出超強的鬥誌。能執著於自己理想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創造的實踐者。

閱後警言:

理想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熱切期盼的目標,理想人人都有,隻是大小、長遠不同。一個人隻有有了理想和目標,他才知道今後自己要朝什麼方向努力,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才會有所行動,有所創造。如果一個人心中的理想定的既是自己期盼的,又可為他人帶來好處,那麼,他為理想而進行的奮鬥與拚搏就既是一個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過程,也是一個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