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治國平天下(5)(3 / 3)

荀子也說過:“言而當知也,默而當知也。”即由發言而論及核心,可謂“知”;保持沉默同樣能達到核心的,也可以稱得上“知”,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無論雄辯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時候毋需開口說話,利用表情、眼神、舉止、態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達意念而接觸到核心。現實社會複雜多變,有時候不開口比開口更有效,所謂“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3.隨遇而安,無禍即福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誌,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誌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誌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隻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醜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複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隻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著。

智慧金言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

懷德大師帶著小和尚雲遊四方。

這一天,兩個人沿著一個山間小路往前走,感覺又困又累。突然發現前麵一個老人背著一個看起來非常沉重的包袱在走。

懷德大師忙拉著徒弟趕過去說:“老人家,我們幫你拿一會兒東西吧!”

懷德大師和徒弟幫老人拿了一段距離的包袱,恰巧老人的兒子趕車來迎接自己的父親,就讓他們師徒搭上了順路車。

小和尚的臉這才由陰轉晴。

懷德大師開導他說:“有因才有果。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比如你幫助別人提了東西,你耗費了自己的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但是,你現在就不用自己趕路了。”

看著徒弟似懂非懂的樣子,懷德大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聰明地選擇他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他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精打采,而且瘦得皮包骨。這個人發現每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長的把手,使它不能用來吃。所以即使每一樣食品都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